韩国散户狂买A股,比华尔街更早嗅到中国资产的“黄金坑”
发布日期:2025-08-25 20:55 点击次数:144
当沪指时隔十年重上3800点,全球资本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高盛最新报告揭示了一个关键信号:对冲基金正以7周来最快速度净买入中国股票,空头回补与多头建仓的比例高达9:1。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轮外资抢筹潮中,韩国散户早已提前6个月布局,累计斥资244亿元重仓A股。这群被市场忽视的"聪明钱",究竟看到了什么华尔街机构尚未察觉的机会?
韩国资金的中国股票配置图谱
韩国证券存管院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韩国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规模达244.75亿元,较年初激增30%。其中科技龙头占据核心仓位:小米集团、腾讯控股持仓均超18亿元,合计占比超15%,泡泡玛特等新消费标的也获4.74亿元配置。这种配置逻辑与韩国本土市场形成鲜明反差——三星电子独占KOSPI指数30%权重的单一结构,迫使投资者向中国新经济资产寻求多元化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资金对A股的偏好已从传统半导体产业链,延伸至智能硬件、互联网平台等多元赛道。新韩银行分析师指出,中国完备的制造业生态与持续迭代的消费场景,为韩国散户提供了本土市场无法复制的成长性标的。
KOSPI疲软与负利率下的资金外溢
韩国央行2024年金融账户报告揭示了一个结构性变化:家庭金融资产中海外证券配置比例从2020年的12%飙升至18%。这一数据背后是本土市场的双重困境:KOSPI指数年内涨幅仅3%,远逊于A股核心资产平均20%的收益率;实际利率持续维持在-0.2%的历史低位,银行存款实际购买力逐年缩水。
这种"用脚投票"的现象在交易数据中体现得更为直观。韩国最大网络券商Kiwoom Securities统计显示,其用户A股交易额同比增长340%,中国资产专区访问量暴增5倍。散户投资者正通过沪港通、ETF等渠道,将原本投向本国国债市场的资金大规模转向中国权益类资产。
中韩自贸协定升级的资本红利
2024年中韩自贸协定第三阶段谈判带来的制度红利不容忽视。新规将跨境证券投资结算时间从T+3缩短至T+1,新韩银行随即推出"当日达"A股专户产品,资金周转效率提升300%。更关键的是,协定取消了韩国个人投资者参与A股的资产门槛限制,使得中小散户得以直接配置中国股票。
韩国金融研究院测算显示,自贸协定升级条款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省约2.7亿元的交易摩擦成本。这种基础设施层面的优化,正在悄然改变东北亚资本流动的格局。
散户"聪明钱"的启示录
对比对冲基金7周加速买入与韩国散户持续6个月加仓的时间差,可以发现个人投资者对估值底部的敏锐度。韩国散户惯用的"下跌加倍买入"策略在本次布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MSCI中国指数市盈率跌至12倍时,其单周买入量环比暴增180%。
这种非机构投资者特有的逆周期操作,正在成为观测外资动向的新风向标。正如高盛亚洲股票策略师所言:"当散户、对冲基金和QFII形成买入共振时,往往意味着市场拐点的确立。"十年轮回,中国资产正迎来价值重估的历史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