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连斯基通告全球,乌克兰不需要中国的安全保障,外交部强硬表态
发布日期:2025-08-25 18:30 点击次数:190
国际舞台上的一句“不需要”,往往隐藏着深层的战略计算与身份焦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中国担任安全保障国的公开拒绝,表面上是对一个国家的否定,实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地缘政治身份宣言。
8月2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明确表示,乌克兰不接受中国作为其安全保障国。他提出了两点理由:一是中国在2022年冲突爆发初期“没有帮助乌克兰阻止这场战争”;二是中国通过开放无人机市场“协助俄罗斯”。
这不是泽连斯基首次谈及安全保障问题,但却是首次公开拒绝中国参与乌克兰战后安全安排。
01 身份宣言:泽连斯基的西方阵营选择
在反攻进展缓慢、西方军援迟缓、美欧显露出“乌克兰疲劳症”的背景下,基辅当局需要通过这种方式重新确认自己的西方阵营归属。
泽连斯基的表态反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要么完全倾向西方,要么彻底倒向东方。他心目中合格的安全保障者必须选边站队、明确反俄。
这种立场选择暴露出乌克兰当局的真实意图:并非单纯寻求安全保障,而是借机巩固“反俄联盟”,为加入北约铺路。
02 俄美战略:大国博弈的安全保障之争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此前明确表示,中国应参与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机制。他坚持任何方案都必须包含俄罗斯,并提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均可参与担保。
普京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平衡西方影响力,防止北约借机东扩至俄家门口。这是俄罗斯的战略布局——借助中国的影响力平衡西方阵营。
特朗普则向泽连斯基推销“北约模式”担保,即攻击乌克兰领土视为对全体担保国的挑衅,但排除派兵选项。这一提议完全是西方主导的方案。
03 中国立场:光明磊落的中立姿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称:“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一贯光明磊落……各方应当本着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政治解决。”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始终遵循着明确的原则和底线:不煽风点火,不趁火打劫,不散布虚假信息,不提供致命性武器。这种立场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中方还指出,如果中国真的军援俄罗斯,“乌军防线早已崩溃”——毕竟,中国炮弹的日产能超过12万发,远超俄罗斯的1.2万发。
04 贸易现实:中乌经济合作的事实存在
尽管泽连斯基对中国提出批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2022年到2024年,中乌双边贸易额累计超过222亿美元,乌克兰的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
在冲突期间,中国增加了对乌克兰农产品的进口。当时乌克兰近四分之一的农产品销往中国。这些经济合作的事实与泽连斯基的指责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不仅是乌克兰农产品的重要买家,也没有中断与乌克兰的经贸往来。这笔经济账是实打实的,但在泽连斯基的表述中被选择性忽视了。
05 复杂博弈:各方之间的信任缺失
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不仅需要各方在战场上的角力,更需要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对话与妥协。然而,当前信任缺失的大背景下,安全保障方案的未来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俄罗斯视西方担保为渗透工具,西方认定俄罗斯毫无信用,而乌克兰则质疑中国的中立立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得和平进程举步维艰。
甚至欧洲内部也在为“谁出兵、谁出钱”争论不休。法国主张欧盟自主防卫体系,德国谨慎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东欧国家则希望北约更多介入。
06 未来展望:超越阵营对抗的新安全理念
泽连斯基的声明反映了一种过时的安全观念——将安全保障等同于军事联盟,将国际关系简化为非友即敌的二元选择。然而,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早已超越这种传统思维的边界。
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着一种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安全理念。它承认所有国家的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尊重,所有国家的安全利益都是相互关联的。
真正能够带来持久和平的,不是军事联盟的对抗升级,而是包容各方的安全架构;不是单方面的安全保障,而是共同安全的制度安排。
特朗普曾私下对泽连斯基的“强硬”表示不满,要求乌方为和谈留出余地。
甚至有消息称特朗普已经在**私下与乌克兰政界其他人物接触**,包括前总理季莫申科与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试图寻找“泽连斯基之外的替代方案”。
安全保障问题关乎乌克兰未来地位的安排。它不应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而应基于乌克兰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寻求一条务实且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