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另立中央,为何次年突然投敌?
发布日期:2025-11-24 21:21 点击次数:147
1935年,作为中共的早期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率领八万红四方面军,为何选择在四川另设“中央”呢?
在中央另立的重罪得到宽恕之后,他为何会在1938年突然选择逃亡?
恐惧来源何在?
01 懋功会师,八万对阵三万
1935年6月中旬,四川懋功。
历经夹金山的艰辛攀登,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终于实现了胜利会师。然而,所谓的会师,实则两军的实力悬殊甚远。中央红军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人数锐减至不足三万,且装备简陋。相较之下,红四方面军人数高达八万余人,武器弹药齐备。
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核心领导人,在党内拥有深厚的资历。自1921年中共一大起,他便担任主持人之职,并成为最早的三人中央局成员之一。如今,他手中掌握着八万精锐之师,面对实力日渐削弱的中央红军,其态度亦悄然发生着变化。
第十日,两河口会议展开了对战略方针的深入讨论。周恩来同志在会上发表报告,明确指出我军应实施北上战略,在川陕甘地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会议进行表决时,唯有张国焘同志一人反对北上。他坚持南下的主张,辩称北方敌军兵力雄厚,地形对我军极为不利。
中央为了促进团结,作出了一系列让步。在6月29日的常委会上,决定增补张国焘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之职。然而,此举尚不足以充分体现团结精神,随后周恩来同志主动将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让给了张国焘。
张国焘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暗中勾结中央红军的干部,并指使心腹向中央发送电报,提出“解决统一指挥”的诉求。简言之,他的意图便是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独揽手中。
02 分兵草地,各自散去
两河口会议后,两个方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随右路军行动,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随左路军。
表面看来,众人一同北上,实则张国焘心口不一。当左路军抵达阿坝地区,他却止步不前,并四处寻觅借口以拖延行进。
1935年9月9日,形势突然紧张起来。张国焘给陈昌浩发了封密电,大意是让陈昌浩劝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放弃北上,跟右路军一起回头南下。如果他们不听劝,要“开展党内斗争,彻底解决之”。
这封电报被叶剑英先看到了。叶剑英察觉电文内容异常,立即借故离开会场,马上把电报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一看,立刻明白情况危急。当天夜里,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连夜北上,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冲突。
03另立“中央”,分裂成势
1935年10月5日,我国四川省马尔康县的卓木碉地区。
张国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他大肆攻击党中央。他说党中央“威信扫地”,“失去领导全党的资格”。然后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史称“第二中央”,张国焘自任“中共中央主席”。
会上还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的党籍,并下令“通缉”。张国焘以“党团中央”的署名给陕北的中共中央发电报,说得特狂:“此间已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你们应称北方局、陕北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朱德当时就在张国焘那边。会上有人逼着朱德表态,要他“同毛泽东向北逃跑的错误划清界限”。朱德稳稳地坐在那儿,不为所动。
张国焘径直发问:“总司令,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的方向是南进还是北进?”
据在场人员回忆,朱德从容不迫地说:“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此言一出,会场气氛顿时紧张升级。有人高声呼喊:“既然你力挺北上,那便立刻行动,速速离去!”
朱德言辞恳切且条理清晰道:“我乃中央派遣至此地履职,既然各位执意南行,那我亦唯有随行。”
张国焘恼羞成怒,遂变本加厉,对朱德施以种种折磨。他暗中指使部下谋害朱德的坐骑,撤去其警卫团队,限制其行动自由,削减其饮食供应,并唆使他人对朱德进行围攻与辱骂。
朱德坚不屈服。
04 碰壁后北上
张国焘坚持南下,结果失败。
在向南进军的初始阶段,红军势如破竹,短短十余日便占领了广阔的地域,逼近成都城下。此举令蒋介石及四川的军阀们惊慌失措。刘湘紧急下达严令,明言任何临阵脱逃者,不论职位高低,从排长至师长,皆将以军法从事,违令者将遭枪毙。
此令令川军面貌一新,与红军展开殊死搏斗
,寸步不退。其中,百丈镇之战尤为惨烈,激战三日,红军伤亡惨重,无奈之下只得撤退。此战成为转折点,红军欲再攻占成都平原已无可能。
蒋介石趁机将薛岳指挥的6个师、10万大军从贵州调往川西。1935年12月下旬,薛岳部凭借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发起猛烈攻势,接连突破红军多道防线。国民党军官巡视战场时,目睹红军将士衣衫褴褛,推断其后勤补给艰难,遂下令部队持续进攻,毫不松懈。
历经三个月的激战,红军的战斗力遭受了严重损耗。起初,红军人数高达八万有余,然而到了1936年初,人数锐减至四万,损失近半。指战员们均感到了深深的忧虑,若继续如此激烈作战,恐怕将耗尽我军的底蕴。
张国焘不得不坦言,“在此情势下,我们难以与敌人长久抗衡”。
05 撤销第二中央
形势比人强。
1935年11月,共产国际的代表林育英抵达陕北,与党中央成功建立了联系。中央决策,将借助共产国际的崇高声望,对张国焘进行教育并施加震慑。
1936年1月24日,林育英肩负共产国际代表的职责,向张国焘与朱德发出电报,指示:“兄处亟需设立西南局,并直接隶属代表团。”此举意味着共产国际正式认可陕北中央的地位,确认为正统所在。
张国焘南征受挫,部队遭受重创,共产国际亦明确表态支持中央,他继续坚持下去已无实际意义。于是,1936年6月,张国焘不得不取消了其自行建立的“中央”。
同年十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得以齐聚一堂。
06 宽任重托
理应而言,张国焘所犯之错弥天大罪,擅自设立中央,甚至开除中央领导同志的党籍,罪孽深重。然而,中央并未对他予以严厉的惩处。
1937年三月,中央政治局于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对其实施的机会主义倾向、军阀主义作风以及反党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张国焘在表面上对这一批评表示了接受的态度。
毛泽东和中央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1937年9月,还任命张国焘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来又担任代主席。张国焘依然是政治局委员,保留着中央领导人的身份。
当时,这种宽容的处置实属罕见。中央期望他能够真心悔改,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07 王明回,旧怨复燃
1937年11月,王明重返延安,归自苏联。他与张国焘之间久存宿怨。追溯至1928年,张国焘在莫斯科任职期间,曾因“江浙同乡会”事件对王明涉及的宗派行为提出批评,这一事件至今仍让王明耿耿于怀。
王明此次归国,肩负着共产国际的使命,有幸与斯大林及季米特洛夫会面,他自诩为钦差大臣,气度非凡。
某日,管理人员向张国焘提出要求,令其腾出所住的窑洞,声称是为了迎接刚从苏联归来的王明。听闻此言,张国焘的面色顿时变得凝重,无奈之下,只得搬迁至山脚下,另寻一处幽静的窑洞安顿下来。
噩耗至,恐惧增。
不久,王明带着一股傲慢之气前来拜访张国焘。他向张国焘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原西路军中两位得力的部下,李特(曾担任红三十一军参谋长、西路军参谋长)和黄超(曾任张国焘的秘书、红五军政治委员),在新疆被定性为“托派分子”,并遭到处决。在当时,“托派”这一政治指控极为严厉。
王明郑重地向张国焘发出警告,强调其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并明确指出张国焘本人亦存有“托派”的嫌疑。同时,王明透露,与张国焘关系紧密的俞秀松、周达文、董亦湘等人亦已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一系列信息的发布,对张国焘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并令其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王明进而趁热打铁,在多个场合公然点张国焘的名,将他的过错不断放大,推向了高潮。
张国焘逐渐深陷忧虑,坚信自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瞄准的对象。
黄帝陵前,仓皇逃走
1938年清明。
在陕西中部的某县,国共两党携手举行了对黄帝陵的集体祭奠。此行,张国焘以陕甘宁边区代理主席的身份亲自出席。
祭拜仪式落幕,张国焘向护送人员示意,告知自己将前往西安处理一些事务,并请他们先行返回。话音刚落,他便与警卫员一同登上了国民党的车辆,扬长而去。
抵达西安之后,张国焘便入驻了国民党的西京招待所,然而,他却并未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取得联络。直至4月7日,国民党方面策划安排张国焘前往武汉,他才主动拨通了林伯渠的电话,邀请其至车站进行会面。
林伯渠疾步至车站,力劝其改变初衷,然而张国焘却坚决不予理睬。无奈之下,林伯渠只得返回办事处,向中央及长江局如实汇报情况。
4月8日,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迅速召集王明、博古、李克农等人进行商讨,并作出果断决策,务必抢先于国民党一步,将张国焘安全接回。周恩来遂派遣李克农率队前往汉口火车站,严阵以待。
历经三日的空手而归,直至4月11日晚,李克农终于在一节车厢的尽头发现了张国焘。回忆中,李克农直言自己受周恩来与王明之命,前来接应。张国焘显得极度惊慌,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李克农将他安置于一家小旅馆中。
但张国焘去意已决。几天后,他公开发表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投靠了国民党。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其开除出党。
10 尾声
自张国焘背叛革命后,他在国民党内部亦未获重用。1948年,他逃往台湾;次年,他又迁往香港定居。直至1968年,他移居加拿大。1979年12月3日,他在多伦多因病离世,享年82岁。
李特与黄超,两位曾在被判处死刑后,于1996年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追认,被尊为革命烈士。
历史定论。
史实来源说明: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于2016年。
3. 张国焘著,《我的回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于2004年。
4.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于1987年。
5.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编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资料》一书,由长征出版社出版,发行于1994年。
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