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上班,一位干部坚持不买私家车的理由
发布日期:2025-11-20 02:15 点击次数:97
如今机关单位的停车场里,车辆密度早已不输商圈,不少科室甚至有了专属的“车贴交流群”。
但有部分人逆潮流,仍在坚守无车生活。
在汽车普及率已达每百户68辆的当下,体制内不买车看似“落伍”,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无法强迫大家都千篇一律。
不买车的首要原因。
主要源于体制内务实的消费观。
不是自己买不起车,体制内开车的人多。
体制内收入稳定但增幅平缓,多数人更认同“汽车是消耗品,资产需稳健”的理念。
科级及以下每月500元左右的车补,若用来养车,连油费都未必够,账不能这样来算。
燃油车加满一箱油近400元,每月通勤油费就得800元,再算上保养、保险,占工资比例着实不低,但很多人负担得起。
反观摩托车,30元油费能跑一周,一年保险保养200元足矣,这种低成本消费更符合“过紧日子”的原则。
或者是直接公交通勤,或是直接网约车。
更别提汽车落地即贬值,与其背负贷款买车,不如把资金投在更稳健的方向。
通勤效率的现实对比,更坚定了不买车的选择,短距离不如走路,长距离乘客车。
许多机关坐落于老城区,街巷狭窄,电动摩托车穿街过巷的灵活性远胜汽车。
早高峰赶会议时,骑摩托的能比开车的早到十分钟,也许还能够从容泡杯茶。
而下乡调研,摩托车已经不被提倡了,有车的同事多了去了,汽车满大街都是的。
更头疼的是停车难题。
也许有些政府大院新增了停车位,但是却对外共享的,高峰时依然“一位难求”,晚到的只能停在千米外的路边,还得提防违停抄牌。
有同事就因上班停车被抄牌,怒发朋友圈“上被抄牌的班”,这场景足以让人却步。
完善的出行保障,也让买车变得非必需。
如今公务用车改革后,平台车型配置愈发齐全,从商务车到中巴车应有尽有 ,下乡调研、跨区对接工作只需提前申请即可。
私人出行时,打车也极为便捷,家人突发急事下单,下楼两分钟车就到位。
反观有车同事的烦恼。
国庆自驾邻市,40分钟车程却花一小时找车位,反而不如城际巴士省时省钱。
至于所谓的“汽车圈子”,在体制内其实没那么重要。
工作中更看重实绩而非代步工具,与其纠结于车贴群的话题,不如把省下来的时间精力用在业务上。
当然,这并非否定汽车的价值,只是现阶段摩托车的灵活、公务车的保障与打车的便捷,已能完美覆盖工作生活需求。
待到未来居住环境变迁,或是摩托车达到使用年限,再考虑添置一辆性价比高的二手车也不迟。
在体制内,理性消费、务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