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从“被遗忘角落”到增速黑马!内江凭交通 + 工业翻身,2025上半年GDP冲全省第8

发布日期:2025-10-10 02:43    点击次数:194

上世纪60年代,全中国每两颗糖里,就有一颗来自内江!那会儿的内江,糖坊比茶馆还密集,蒸汽机车拉着新鲜甘蔗满街跑,空气里飘的不是尾气,是裹着蜜的甜香——唐代起这儿的糖就是皇家贡品,明清更是把糖业做到了极致,“甜城”的名号,那是实打实甜出来的。

不光甜,工业也曾让内江牛气冲天。三线建设那阵儿,央属企业扎堆落地,机床厂、柴油机厂的烟囱天天冒黑烟,工人师傅的工资比周边城市高一大截。到80年代初,内江地区生产总值飙到35.3亿元,占了全省的8%,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拿了全省9%的份额,那会儿四川的经济版图里,除了成都、重庆,就数内江最风光,“内老三”的名头,喊得比谁都响。

可谁也没想到,曾经的“甜蜜巅峰”,转眼就遇上了“成长烦恼”。80年代后期,没了政策倾斜,也缺了资金输血,内江的老工厂像泄了气的皮球,机器转得越来越慢,亏损的单子堆得比机床还高。到90年代后期,更惨——曾经撑起“甜城”招牌的制糖业,因为成本高、竞争大,干脆退出了历史舞台;柴油机、锻压机床这些老本行,也接不到订单,一家家工厂关门停产,工人师傅们只能拿着遣散费另寻出路。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8年行政区划调整,资阳分了出去,内江的人口和经济体量一下少了一块,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掉到125.6亿元,全省排位直接滑到第11位。更头疼的是,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像两块大磁铁,人才、资金都被吸走了,地处成渝腹心的内江,反倒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边缘化的滋味,不好受。

好在老天不亏努力人,2013年内江被写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这就像给溺水的人扔了根救生绳。内江没犹豫,攥着政策红利就开始转型,不盯着老本行死磕,转头搞起了“四新一大”——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再加上大数据,硬是把老工业基地的“锈迹”磨成了“亮色”。

交通更是内江的“翻身仗”亮点。现在的内江,是四川除了成都之外,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铁”的地级市,每天近百趟高铁穿城而过,从内江到成都半小时,到重庆也才一小时,以前“两头不靠”的尴尬,变成了“左右逢源”的优势。再加上“八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织得密不透风,铁路线也越修越多,物流车跑得比以前的糖车还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启动,内江更是踩准了节奏,成渝高速扩能改造、川渝千亿天然气基地这些大项目落地,让这座城市重新活了过来。2024年,内江GDP冲到1942.57亿元,回到了全省第10位;2025年上半年更猛,947.8亿元的GDP同比增长6.8%,直接跳到了第8位,排在凉山州之后、眉山之前,这增速,比不少兄弟城市都快。

工业也找回了当年的劲儿,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在全省能排上前几名;第三产业更成了“顶梁柱”,996.39亿元的增加值同比增长7.6%,占了GDP的51.3%,不管是物流还是服务业,都热闹得很。

不光经济回暖,内江的“文化牌”也打得漂亮。这儿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也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的老家,“书画之乡”“文化之乡”的名头不是吹的。2024年一年就接待了5970万游客,同比增长2.6%,旅游收入440亿元,增长11.4%——游客来这儿,看张大千的画,走范长江的路,还得尝一口内江牛肉面,红油裹着碱水面,牛肉块大得实在,早上巷子里的面馆,座儿都得抢。

现在的内江,早不是当年那个迷茫的“内老三”了。抱着“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的目标,搞工业倍增计划,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要做成渝发展主轴的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其实内江的逆袭,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事,更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破茧重生”的缩影——甜过的日子不怕苦,摔过的跟头能当路,只要找对方向,老城市也能活出新生机。

我去年去内江出差,早上六点就被巷子里的牛肉面香勾醒,老板嗓门洪亮:“加不加蛋?”那股子烟火气,比当年的糖香还让人暖。你们谁去过内江?或者吃过正宗的内江牛肉面?有没有被那儿的书画氛围感染过?评论区聊聊,让没去过的朋友也跟着过过眼瘾,说不定下次旅行,就把内江列上清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