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生态治理,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城市名片超亮眼!
发布日期:2025-10-10 02:41 点击次数:106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渭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曾经因工业污染、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而备受关注的渭河,如今正以清澈的河水、葱郁的绿岸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这条贯穿陕西关中平原的母亲河,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通过系统治理、科学规划和全民参与,渭河正逐步蜕变为一条生态之河、景观之河、幸福之河,也成为沿线城市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一、综合治理全面铺开
1. 河道整治与清淤工程持续推进
近年来,陕西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渭河主干流及支流的清淤疏浚工作。通过清除河道淤积物、拆除非法建筑和清理垃圾堆放点,有效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和水质净化功能。同时,对部分弯曲、狭窄河段进行科学裁弯取直,增强了水流自净能力,减少了洪涝风险。
2. 污水处理体系不断完善
沿河城市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实现了城镇生活污水基本全收集、全处理。重点工业企业实行排污许可制度,严格监控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此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同步推进,推广生态农业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入河。
3. 生态补水机制建立
通过引汉济渭、水库联合调度等方式,保障渭河枯水期生态流量。特别是在春季和冬季,科学调配水资源,确保河道不断流、生态不萎缩,为水生生物栖息和植被恢复提供了良好条件。
渭河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标志着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
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1. 湿地公园建设初具规模
在渭河沿线,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相继建成多个湿地公园,如西安渭河湿地公园、咸阳两寺渡湿地公园等。这些区域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为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栖息地。观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渭河流域发现的鸟类种类增加了30%以上,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苍鹭等。
2. 河岸绿化带连绵成片
实施“千里绿廊”工程,在河道两岸大规模植树种草,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合型植被系统。累计完成绿化面积超过50万亩,形成了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屏障。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四季皆景的渭河绿道已成为骑行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
3.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随着水质改善和栖息环境优化,渭河中的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回升。过去几乎绝迹的鳑鲏、麦穗鱼等本土鱼类重新出现,部分河段甚至监测到濒危物种秦岭细鳞鲑的踪迹。水下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复苏,展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修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渭河的变化证明,只要坚持科学治理、久久为功,就能让生命之河重焕生机
三、城市发展因河而兴
1. 滨河经济带加速形成
依托渭河生态廊道,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纷纷布局滨河新区,发展文旅、康养、会展等绿色产业。沿河建设的慢行系统、亲水平台和文化长廊,吸引了大量人流,带动了周边商业繁荣。例如,西安未央区依托渭河打造“丝路国际滨水新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2. 城市形象大幅提升
渭河的蝶变极大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宜居指数和对外吸引力。在各类城市评选中,西安、宝鸡多次因生态环境优良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渭河夜景灯光秀、马拉松赛事、龙舟比赛等活动频繁举办,进一步擦亮了城市生态品牌。
3. 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政府通过设立“渭河保护日”、开展志愿者巡河行动、推广环保教育进校园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河流保护。越来越多市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人关心渭河、人人守护碧水”的良好氛围。
渭河不仅是自然之河,更是文化之河、发展之河。它的华丽转身,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重塑了城市气质,激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今天的渭河,已不再是昔日“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流淌在关中大地上的一条绿色动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未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渭河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条母亲河,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