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把传位诏书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用这招震慑隆科多有何深意?
发布日期:2025-08-19 05:17 点击次数:107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很让人好奇的问题:康熙为什么敢把传位的诏书交给爱赌博的隆科多?难道只是因为给了张廷玉一个秘密的指示吗?
要说张廷玉手里的密旨,其实根本压不住隆科多。毕竟九门的兵权全都在隆科多手里,要是他铁了心投靠老八,张廷玉连个出手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拿密旨来威胁他了。
此外,按照当时的形势,隆科多完全有机会也有能力改写传位诏书。那时,就不是张廷玉审讯隆科多了,而是隆科多捉拿“图谋不轨”的张廷玉了。
康熙这个等级的棋手,这点肯定不会想不到。
而今天这篇文章就要揭开康熙为什么敢把诏书交给隆科多的秘密原因。
最关键的部分
“死鹰事件”之后,康熙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似乎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九子夺嫡的局面也进入了最为关键和激烈的阶段。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各位“选手”的情况:
老大和老二已经出局了,不用再说了。老三虽然还没有彻底出局,但他知道自己没戏了,已经放弃了争夺王位的心思。
目前,有能力竞争且有心争夺高位的,就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这三人了。
乍一看,好像老四最没有优势。
八爷势力庞大,影响遍及朝廷内外,连康熙都感到忌惮,因此不敢彻底调查“死鹰事件”。另外,当时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也属于八爷一派。
老十四在朝廷内外的影响力和关系网虽然比不上老八,但比老四要强得多。他刚刚立下战功,手里还掌管着十万大军,要是真要硬碰硬,老十四也不怕老八。
老四的情况可真是够惨的,手里没兵没将,身边也没几个得力的人,可以说是啥都没有了。
一直觉得自己像个“孤臣”,和文武百官的关系一般,唯一的拥护者是老十三,还被圈禁在宗人府里。
尽管表面上看老四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实际上他有两个非常厉害的帮手——一个是足智多谋、计策百出的邬思道;另一个则是强大的领导者康熙。
有这两位大神为老四保驾护航,老八和老十四根本不是对手。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态度问题。
邬思道曾说过,如果隆科多倒向老八,即便康熙传位给老四,老四也难以稳坐龙椅。
我最担心的是隆科多,他和佟氏一家关系最好,现在是九门提督,掌握着北京的兵权。如果他倒向八爷,就算皇上把位子传给您,您也坐不住啊。
换句话说,谁获得了隆科多的拥护,谁就差不多稳操胜券了。
在这种情况下,隆科多自然成了各方势力争取的对象。
这时,隆科多明白了自己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押错宝,让佟家陷入绝境,隆科多找到了退休多年的六叔佟国维,商量对策。
佟国维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现在只能耐心等待。要知道,阿哥们想找你帮忙,皇上难道就不会找你吗?不管是谁来见你,都别得罪,也不要立刻答应。等到皇上来找你的时候,你就全力支持他。只有皇上指定的新君,才是最稳固的。
不得不承认,与佟国维相比,隆科多的水平还是差了一点。
只盯着皇子们明争暗斗的局面,却没注意到背后真正操控这一切的高手——康熙。
康熙皇帝统治大清六十年,他的能力大臣佟国维非常清楚。
在他看来,为了确保选定的继承人能够顺利登基,康熙一定会有计划,而隆科多势必是康熙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既然这样,还不如跟着康熙的想法来选择,这样成功的几率最大,风险也最小。
果然,就像佟国维预想的那样,没过多久康熙就采取行动了。
“制服”隆科多
为了彻底制服有赌徒性格的隆科多,康熙皇帝展现了高超的帝王手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康熙这次如何运用他的帝王技巧。
接到康熙的召见,隆科多急忙赶往畅春园。在一名小太监的带领下,他见到了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廷玉。
按照规矩完成了礼节后,隆科多跟着张廷玉往里走,可是他越走心里越觉得不安。
张廷玉带他去的地方,他从来没去过,连这个地方的存在都不知道,隆科多怎么能不紧张呢?现在局势这么复杂,谁知道张廷玉到底站在哪边?要是张廷玉被别人收买了,自己的小命可就悬了。
于是,隆科多忍不住心跳加速,停下脚步,问道:
“张大人,张大人,这是哪儿啊?我怎么从来没听过这个地方呀?”
这就是康熙收服隆科多的第一步——通过陌生的环境,给隆科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击垮隆科多的第一道心理防线。
在见康熙之前,隆科多的心情非常好。因为从某种角度看,现在是康熙需要他,虽然他不敢过于傲慢,但在心理上,他觉得自己占据着优势地位。
这一路上,隆科多的心理优势几乎荡然无存,只剩下惶恐和忐忑。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不禁觉得自己像一条躺在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
看见康熙本人,隆科多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没人要害我,真是皇上要见我……
还没等隆科多的心情平静下来,一道圣旨又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
步军统领隆科多原是地位低微的小官,蒙受皇上特别提拔,得以晋升高位。然而,他竟敢与皇八子胤祀、皇十四子胤禵勾结,图谋不轨,企图获取不应得的荣誉,现下令赐死。
张廷玉还没念完圣旨,隆科多就已经满头大汗了。等张廷玉念完后,隆科多只觉得后脖子一阵凉意。
然而,生存的本能在此时显现出来,他极力辩解:
“陛下,臣冤枉啊,陛下。八阿哥虽然多次拉拢臣,但臣确实没有逾越规矩与他交往,求陛下明察,陛下陛下……”
面对隆科多的抱怨,康熙还是保持沉默,让张廷玉继续说下去:
记住这一点,这道诏书由我保管。如果你以后没和八阿哥或十四阿哥搞什么阴谋,这道诏书就当不存在。但如果你真的心怀异志,我会毫不犹豫地取你性命,替天行道。
这是康熙的第二步——威胁。
这所谓的威胁,实际上是一种警示,通过提前告知后果,让他清楚选错边的唯一结果就是死亡。
这样可以让隆科多亲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彻底摧毁他的心理防线,防止他以后会有“坐地起价”“趁火打劫”的念头,为日后的“谈判”打好基础。
这样一来,康熙就完全控制了对话的主导权。
看到效果后,康熙依照事先准备的程序,让张廷玉宣读了第二道诏书:
隆科多跟随朕三十年,一直忠心耿耿、勤勉谨慎,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现在特地提拔他为领侍卫内大臣和上书房大臣,并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还赐予他一等公的爵位。
这一招来得太突然,隆科多完全懵了,愣在原地半天没反应过来。直到张廷玉开口提醒,说该道谢了,隆科多这才缓过神,赶紧跪下磕头谢恩。
这就是康熙的第三招——用好处诱惑人,也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
假如康熙一开始就给隆科多很多好处,极力拉拢他,隆科多反而不会感激,反而会摆出一副等着更高价码的态度。
经过了“先抑后扬”的情节,隆科多除了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就只剩下感恩的心情了。哪里还有心思想其他事,更不用说谈条件了。
康熙给出的“报酬”——已经达到了佟国维当年的地位,这种顶格的标准,基本上是无以复加了。
也就是说,隆科多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利益。就算是老八想拉拢他,答应给他更多好处,也绝对比不上他现在已经得到的这些。
一边是已经到手、稳如泰山的巨额财富,另一边是充满风险且不会有更多收获的冒险,隆科多会怎么选,就很明显了(当然,除非他要自立为王或谋反,但显然,他没有那样的胆量和实力)。
这样一来,康熙的三个步骤基本上堵住了隆科多投靠老八的道路。毕竟,隆科多是为了利益和权力,不是为了冒险。如果给他的好处足够多,他又何必冒险呢?
通常来说,棋下到这里就可以收手了,但康熙毕竟是康熙,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有两步棋要走。这两步棋才是真正体现了康熙的帝王之术。
康熙大帝的统治艺术
宣读完第二道圣旨后,康熙让张廷玉等人退下,只留下隆科多在身边。
康熙终于开口,说出了当天的第一句话:
你去看看桌子上盖着的东西是什么。
隆科多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他狐疑地看了一眼康熙,然后战战兢兢地走向桌子。
看到桌子上那把多年前卖掉的刀,隆科多一开始有些手足无措,但很快反应过来,便跪在了康熙面前。
康熙见隆科多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语气里充满了温暖,说道:
这些年辛苦你了。听说你总是怪六叔佟国维压着你,其实你冤枉他了。真正压着你的人是我。你这把好刀,我就是要留到关键时刻才用啊。
你是我很早就看中的利剑,之前让你藏着锋芒,是为了你好。这样做既是为了磨练你,也是为了保护你,不想user你是我很早就看中的利刀,之前让你藏着锋芒,是为了你好。这样做既是为了磨练你,也是为了保护你,不想nowledged你是我很早就看中的宝刀,之前让你藏着锋芒,是为了你好。这样做既是为了磨练你,也是为了保护你,现在是时候让你展现锋芒了。
康熙这是在用感情打动人心。
在使用了“威胁”和“诱惑”之后,再次从感情上赢得了隆科多的真心。
康熙的这一举动可不简单,表面看是动了点心思,但其实是在给自己“加光环”。他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博取好感,更是在告诉隆科多:连你卖刀这种小事儿,我都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说明我啥都知道、啥都能管、啥都能办到。这样一来,隆科多心里自然就会觉得,还是听我的话更稳妥,要是自己乱来,后果可就不好说了……
你以为康熙的棋局到这儿就结束了?
哦!
这还不够,康熙又使出了一招。
在隆科多立下誓言的那一刻,康熙召见了张廷玉。张廷玉手里拿着装着传位诏书的锦盒。
随后,康熙把锦盒交给了隆科多,并说了最后一句话:
这是关于传位的诏书,你现在把它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去。到时候谁会继承皇位,你们自然会知道,你要按照诏书的内容如实宣读。
关于谁会继承大位,在场的人都很清楚。张廷玉手里那份写有“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祀,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的圣旨,已经明确表示老八和老十四不是继承人。这样一来,就只剩下老四了。
康熙为什么要让隆科多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
这可是康熙皇帝为了让隆科多不会叛变的关键一步棋!
从某个角度看,这招就像“空城计”,目的是再次让隆科多感到害怕,不敢随便行动。你看,这么重要的东西,能决定成败的,我都交给你了,让你亲手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给了你足够的操作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我根本不怕你反水,也说明我还有一手棋没下!所以你就老老实实地念完诏书,保住你们佟家的荣华富贵,别有不该有的心思。
在这之前,康熙用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手段,无论是利诱还是感化,只有这一步是虚招。
真正的权谋高手都明白一个道理:既要说实话,也要留点底牌。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对那些已经知道的事,心里不会害怕,但要是遇到一些不确定的事,心里就会发慌,这样才更有震慑力。
康熙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敢把诏书交给赌徒隆科多,而不是直接交给张廷玉。
这表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布局还是策略,所有的权谋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把握。一个擅长权谋的人,必定是一个精通人性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