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最新政策大变革,这3点颠覆你对欧洲的认知
发布日期:2025-11-21 13:19 点击次数:118
荷兰半导体风波背后,供应链断裂的启示
最近不少朋友在聊安世半导体这事,说真的,这一波操作,让芯片圈子集体炸锅了,因为荷兰突然调整举措,大家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摸清楚原委,美国就是暂停了“50%穿透条款”,于是荷兰原本跟进的措施,现在一下子都没根了,这就让人很有感触,供应链安全和政策联动,到底该怎么平衡呢?我的想法是,供应链安全受制于外部规则,容易失控,只有强化区域自主和多元协作,才能避免“一环断全盘崩”。
先来捋一下最新动态,其实起初荷兰是看着美国的动作来的,美国九月底推出了“50%穿透规则”,荷兰立马根据《物资供应法》把安世全球30个关联公司的资产给冻结了,这动作又快又狠,其实背后的核心就是外部联动,规则权杖在美国手里,所以荷兰相当于当了“跟班”,结果美国说停就真的停,荷兰那边原先的政策也就得跟着改了,其实在国际贸易里,类似场景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当年美中贸易战,韩国、加拿大也曾被“牵连”,其中韩国的半导体行业就差点被日本断供关键材料,损失数亿美元,但跟安世事件比起来,这次影响更广,因为安世体量太大,其实每年能给全球汽车业供应超900亿颗芯片呢,然后全球小信号二极管市场里,40%都靠它,荷兰一插手,产业链就立马乱了套。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2020年日本对韩国实施氟化氢出口限制,本来就是半导体制造必需品,结果韩国三大厂商的产线被卡停,多条订单不得不延迟交付,全球面板价格当时一度暴涨20%,其实跟现在安世被动封锁很像,不过荷兰这次对汽车行业影响更直接,比如大众汽车2025年产量,外界预测甚至会跌到1958年以来最低点,然后宝马、奔驰也坐不住了,经常库存只够撑两三周,万一补不到货,就意味着停工,损失不可控。
不仅欧洲,换到美洲也是灾难,比如日本本田在墨西哥工厂,由于拿不到安世的芯片,工人就不得不提前放假,一条生产线直接停了,整个产业链跟着抖,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还急得发警告,说如果断供超过一个月,损失就会超过百亿欧元,其实大家都是坐在同一艘船上,供应链断了,没人能独善其身。
更厉害的是,安世七成封装测试产能在东莞,这条链直接联动到中国内地,所以荷兰本来想强行“接管”,结果我们这边也出手了,实施了出口管制,禁止相关芯片出口,其实这就是供应链反制,既然你想管,别人也有底牌,谁也捞不到好处,然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比如中荷半导体贸易,半年内下降了18%,其实中方还对稀土实施管控,ASML——荷兰“国宝级”光刻机企业——被卡在关键原材料供应口,其实双方都在互相掣肘,谁都没有赢。
这里不妨补充点数据,其实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两年前就有报告显示,亚洲产能占到70%以上,不管是设计、制造,还是封测,东亚区域都处于绝对主导,就算欧美想推进本土制造,其实缺口还是巨大,比如美国虽然投了数百亿美元Chip Act,但是本地晶圆厂还是要依赖日韩、台湾供应的关键材料和设备,所以一旦亚洲链卡住,全球产业必然震荡。
美国暂停“50%穿透规则”,表面上是政策松绑,其实核心还是自己的半导体企业被许可积压影响巨大,损失估算超20亿美元,于是干脆一刀切,推动调整,然而这种做法,让荷兰一下子陷入难题,其实欧洲很多行业人士早就呼吁,不能总跟着美国亦步亦趋,荷兰商会甚至专门发报告,建议政府转向“独立自主”,其实背后核心是,全球供应链不再只是贸易,而是真正的战略资源,谁握得住,谁就主动。
其实不光荷兰,日韩也在学着布局“去美国中心化”策略,比如韩国在推进“芯片联盟”,和欧洲合作开发下一代MEMS技术,然后日本则针对半导体材料出台多套出口协调政策,目的很明确,就是减少对外部波动的风险,尤其是贸易壁垒一旦升起,其实一国只能靠自己。
所以回过头来,供应链真的成了博弈场,谁能把风险最小化,谁才能笑到最后,其实核心观念得变,不能总想着“单一依赖”,必须推动多链协作,区域自治才能应对外部随机政策,不然一条规则变动,全球产业就得跟着晃,大家都被拖下水。
危机也是契机,供应链自主化、联合体制度,或许会加速成型,比如去年全球芯片联盟峰会,已经有超过15个国家涉及跨区域数据、芯片、原材料调配标准,其实这就是应对政策突变的长久可行道路。
大家不妨既然规则每年都可能变脸,企业和国家的应对之道,是否只能被动追随,还是可以主动创新布局?同样的,这次荷兰半导体风波,会不会也倒逼全球产业重新定义合作与竞争的边界?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讲讲自己的看法。
上一篇:扎心!日本老人手握 128 万存款却不敢买一块肉,昔日经济支柱陷入困境,老年破产危机已全面来临!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