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业拐点已至天价模式失灵,年轻人为何转向生态葬与务实选择?
发布日期:2025-11-20 02:17 点击次数:173
殡葬业高价支撑的天花板,从裂缝到转型
殡葬业,这个陪伴人类几千年的终极需求产业,正在触碰一个难以忽视的拐点。福寿园作为国内殡葬行业的领头企业,其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给市场带来了不小震动——上半年的营收同比下降超过44.5%,最终亏损达2.61亿元。这不仅是福寿园上市以来第一次半年度亏损,更是整个产业链深陷困境的信号塔。
行业曾经的暗流在数据中悄然涌现。比如,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一位老人在殡仪馆火化后,其子女拒绝购买高价骨灰盒,选择直接装进普通的黑色塑料袋。这一“小事”已经成为现象级的反抗,折射出消费者对殡葬行业长期赚取高毛利的隐忍逐渐转变为质疑,甚至反击。过去,墓地被卖成“奢侈品”象征身份的时代,正在消亡。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为生命的最后一站投入巨资,究竟是否值得?
行为与趋势数据表层的矛盾
从数据上看,殡葬行业似乎依然有发展的理由2024年,全国死亡人数达到了1093万,比前几年有所增长,这意味着理论上市场需求的基础仍在。然而,五家上市殡葬企业却在当年集体迎来了19.3%的营收下降,这种怪诞的背离清晰揭示了一个真相——虽然“需求池”尚存,但愿意为“高端殡葬”付费的人群正快速减少。这一切不是种种巧合,而是深刻逻辑的必然。
殡葬行业存在着一个本质真相它并非是面向“逝者”,而是给活人提供表达方式的行业。死亡人数的增加固然是供给端变化的直接触发点,但消费者的钱包容量以及思维观念的转变才是真正决定市场走向的根因。当经济发展压力、房产市场震荡以及年轻化的价值偏好矛盾交织时,“花几十万或上百万买墓地”的传统消费模式自然失去了吸引力。
除此之外,天价墓地本身就早已饱受舆论批评。当墓地单价被揭露高达每平方米76万元时,人们对行业溢价的逻辑更加不信任。福寿园旗下高价墓地项目如上海松鹤园中的“三穴墓”售价达45.78万元,这类事件一系列集中曝光,只会进一步削弱市场坚持高价模式的可能性。
新方式崛起拒绝高价的集体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并不是停止追求体面的葬礼,而是开始选择一种经济务实的新方式。传统殡葬模式的压制力在逐步减弱,而生态葬、海葬和树葬等选项正被看作更加贴近自然、低成本并体现个体情感的新选择。以广州为例,每年参与骨灰撒海的人数超过3500人,而上海、大连等城市的海葬预约也在持续增长。这种趋势不仅来自个人需求,也受政策推动。例如,政府通过费用减免或补贴的方式,为生态安葬的普及降低了成本门槛,让曾经被高定价绑架的市场逐渐打开消费者的新选项。
年轻一代更愿意消费在自己活着时的体验,而非在死后为虚高的仪式感买单。面子和繁复的形式在他们眼中显得无关重要,务实环保的理念和情感连接则成了核心。
企业的策略试探与挑战
面对收入下滑的挑战,企业自然开始尝试多方向转型。几个典型动作引人注目
1. 生前契约的尝试通过提前预售墓位及相关服务,锁定目标用户。这种“保险式消费”模式逐渐受到年轻人青睐——福寿园的数据表明其2024年的年轻用户占生前预定比例达23%。虽然这提供了现金流的稳定性,但用户对契约内容与体验的期待或可能成为隐形风险。
2. 数字纪念馆与AI悼念通过技术手段,如保存逝者影像和声音甚至模拟对话,让传统的“殡葬”概念扩展为一种长期精神产品。福寿园上线的数字纪念馆产品曾因付费率较高而受到好评,但转化为规模化稳定收入仍存挑战。
3. 海外市场输出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向海外扩展,包括出售传统殡葬用品与文化系列商品。这种“小众但分散”的赛道,无法为整个行业收入提供实质支撑。
未来行业的重塑情感与价值的连结
殡葬业不会消失,它会像零售或餐饮一般经历市场分化与重新组合。可以明确的是,未来的买单方式会更加务实,行业的护城河将转变为如何有效满足“活人的情绪”与社会价值认同层面。这不再是为了“死后买地”,而是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告别去承载记忆与情感。结构性转型应让殡葬企业从“销售土地”转向“服务生命的专业”。只有将情感与服务并置于核心,行业才能在经济下行与价值观革新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发展路径。
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语言的转变、产品价格机制的调整与渠道运营的升级。必须意识到,真正的持续竞争力来源于消费者信任与人文联结,而不是过去沿用的隐形高溢价商业模式。
对于消费者,殡葬在本质上是关于终结的仪式,而非强加给人生的经济负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安葬方式,不代表“廉价对生命的不尊重”,反而是对生命价值更深刻的强调。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分配于自己与家人的幸福,是一种值得鼓励的生活智慧。
政策制定者也不应该忽略从业者在转型中面临成本的现实问题。在推行生态安葬同时,也需考虑与传统企业过渡的平衡设计,避免硬性规定对市场生态造成破坏。
殡葬业的未来,关乎生与死的意义,更关乎这个社会对人性化服务的理解与实践。要记住,钱固然重要,但不是殡葬的全部。理解生者、尊重逝者,才是这门生意的根本。
你认为殡葬行业该如何转型?你愿意为传统的高价墓地买单吗?又或者更倾向生态葬等现代方式?欢迎分享你的观点或亲身经历。让这一话题更贴近真实生活,而不只是冷冰冰的财经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