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告别缺水,巨龙贯通地下水脉,百万人民迎新生
发布日期:2025-10-10 04:13 点击次数:71
咱们平时生活里,一拧开水龙头,干净的水就哗哗地流出来,这事儿咱们都觉得挺平常的。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对于有些地方的人们来说,能稳定地用上水,其实是一件盼了很久的大事。
特别是在咱们广东,虽然总说水资源丰富,但实际上分布很不均匀,珠三角那边可以说是“水乡泽国”,而往西走的湛江、茂名、阳江和云浮这些地方,人均水资源量就少得可怜,长期以来都得“看天喝水”,碰上干旱年份,别说农田灌溉,就连生活用水都得省着点用。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大难题,一个堪称宏伟的超级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就应运而生了。
最近,这个关系到粤西上千万人用水问题的工程,在湛江取得了关键性的新进展,一个深埋地下的庞然大物顺利出洞,标志着工程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这件事的核心,发生在了湛江的廉江市。
就在不久前,一台代号叫“粤海环北8号”的巨大机器,在地下默默“长途跋涉”了将近一年之后,它那巨大的圆形钻头,终于从一个叫做上高盾构井的预定出口破土而出。
这个场面,标志着这个超级工程的全线第一个盾构挖掘的隧道区间,被成功打通了。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的成功,给整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开了个好头,也给所有建设者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那么,这个工程到底是要干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搞一次大规模的“西水东调”的逆向操作,把水资源相对充裕的西江水,通过一条新建的、总长近五百公里的地下“水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粤西地区。
这就好比给粤西这片土地装上了一个永不枯竭的“巨型水龙头”。
这个工程一旦建成,将直接连通沿线的十二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形成一张巨大的水网,让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这四个城市超过一千八百万的居民,彻底告别缺水的烦恼。
这不仅仅是解决喝水问题,对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工业生产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进步,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而这次在湛江贯通的廉江隧洞,就是这条“地下水脉”中的关键一段,全长大约十公里出头。
这次打通的,是其中从河唇到上高工作井的3.8公里。
别小看这短短的3.8公里,它可是整个工程里第一个开工,也是第一个贯通的盾构区间,示范意义非同凡响。
负责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粤海环北8号”盾构机。
说到这个盾构机,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
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巨大的“钢铁穿山甲”。
它整个身体长达一百三十五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长;体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五百吨,相当于几百辆小汽车加起来那么重。
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那个直径超过六米的巨大刀盘,能够一边旋转破碎前方的岩石和土壤,一边推动整个机身在地下前进。
它所到之处,一条圆形的隧道就自动成型了。
这次施工的难度,可以说超乎想象。
因为廉江地下的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不是单纯的软土或者硬石头,而是软硬不均,地层就像一块“夹心饼干”,有的地方硬得像钢铁,有的地方又软得像豆腐,中间还夹杂着很多破碎的、富含地下水的断裂带。
在这种地层里挖隧道,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机器卡住、地面沉降,甚至发生涌水、塌方等重大事故。
为了应对这种“地狱级”的施工环境,我们的工程师们给“粤海环北8号”这台机器进行了专门的“私人订制”,给它装上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
比如它采用了一种叫做“泥水平衡”的技术,简单理解就是,机器在往前挖的时候,会同时向挖掘面注入一种特殊的泥浆,利用泥浆的压力来顶住前方的土层,防止它们塌下来。
挖出来的碎石和泥土,就混在泥浆里,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地面。
更厉害的是,工程师们还独创了一套“多通道、多回路”的出渣技术,就好比给这条“钢铁穿山甲”多开了几个排泄的口子,确保它在“吃”下复杂地层物质后,能顺畅地“消化”排出去,避免了在地下被“噎住”的风险。
正是靠着这些高科技的加持,“粤海环北8号”才能安全、高效地在地下穿行了将近一年,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次的成功贯通,不仅仅是打通了一段隧道。
按照项目负责人的说法,它为后续其他二十多个类似的盾构区间的施工,提供了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
同时,隧道挖通后,马上就可以转入下一步的衬砌支护施工,也就是给隧道内壁加上一层坚固的“内胆”,为整个工程的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整个工程的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全线已经投入了一百五十二亿元的资金,总共有二十四台像“粤海环北8号”这样的盾构机或硬岩掘进机在地下作业,其中二十二台已经开始掘进。
全线的隧洞已经挖了一百二十公里,完成了总任务的四成左右;地面上的管线铺设也完成了一百五十四公里,进度达到了七成。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成千上万名建设者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也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基建实力和为民造福的决心的体现。
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设施,它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它承载着粤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现了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