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俄军17万大军压境,这座城市还能撑多久?

发布日期:2025-11-23 22:26    点击次数:195

前线传来消息的那天早上,整个顿巴斯地区笼罩在一片诡异的浓雾里。雾气浓得伸手不见五指,这种天气对于守军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你想啊,平时靠着无人机监控敌情,现在啥也看不见了,只能干瞪眼。就是这个时候,俄军开始动手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他们用的居然是摩托车、皮卡车,甚至还有改装过的民用车辆。有人拍到了现场画面,那些车就这么大摇大摆地沿着公路往城里开。换成以前,这种打法简直是送人头,装甲车都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走大路。可现在不一样了,天上到处都是无人机,开个坦克出来,分分钟就被炸成废铁。反倒是这些不起眼的小车,成本低,目标小,打掉了也不心疼。

这座叫红军城的地方,从9月底开始就不太平了。俄军往这边调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到了11月上旬,泽连斯基自己都承认了,对面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集结了大概17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整个东线战场,乌军能拿得出手的精锐部队也就那么些。人家拿17万人来打你一个城,这仗还怎么打?

城里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从北边、东边到南边,三面都被围住了,就剩西北角还有条小路能进出。可这条路早就被盯死了,地雷、炮弹、无人机,轮番招呼。想往城里运点吃的、弹药啥的,那真是九死一生。到了11月7号前后,俄军已经控制了城里大半的地方。11号那天,俄国防部还特意发了个通报,说拿下了256栋建筑。乌军被挤到了东边一小块地方,守着一个叫季米特洛夫的区域苦苦支撑。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这回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说红军城的局势“极其严峻”。他这人一向说话留三分,能让他说出这种话,可见事情真的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有消息说,俄军正在准备最后一轮总攻,要把城里剩下的乌军彻底赶出去。

乌军也不是没想过反击。他们从北边的罗金西克调了精锐部队过来,想打破包围圈。开头确实推进了一点,可惜人手差得太多。俄军在那边部署了至少四个旅,乌军只有两个旅能打。这种人数差距,靠勇气是没法弥补的。有军事专家看完战况直摇头,说继续守着季米特洛夫那块地方已经没意义了,死扛只会白白送人头。

城里的打法也变了。以前还能看到大规模的阵地战,现在基本上都是躲在地下工事里,偶尔晚上出来打几枪。有前线回来的人说,某些地段的战斗人员平均能活4个小时就算不错了。更离谱的是,城里平民的数量可能比军人还多,整座城成了个不知道谁控制谁的“灰色地带”。

火车站、市中心、东边的街区,这些关键位置一个接一个地丢了。地面上的补给线基本断了,就算还能通过地下通道偷偷运点东西,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整个防御体系就像个千疮百孔的筛子,随时都可能彻底垮掉。CNN、路透社那些外媒也都在报,说俄军正一步步往城里深处推,乌军越来越顶不住了。

就在前线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洋彼岸的华盛顿突然传来了重磅消息。11月11日,特朗普站出来说话了:“我们不会再白送钱给乌克兰了,他们要买武器,就得通过北约付钱。”这话说得够直白,脸都不要了。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说。早在今年8月,特朗普就在白宫记者会上宣布停止直接给钱,让乌克兰通过欧洲盟友买美国武器。这回他又把话重复了一遍,还特意强调美国已经损失了3500亿美元。言外之意很明显:拜登政府那套无偿援助的玩法,玩不下去了。

美国国内现在也是一地鸡毛。政府停摆搞得武器交付都断了,价值超过50亿美元的装备运不出去,包括海马斯火箭炮、精确导弹这些乌军急需的东西。国会里对援乌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副总统万斯之前就说过,乌克兰就是个“奇怪的钱坑”,填多少钱进去都看不到个响。他跟泽连斯基在白宫吵了一架,外界都说他不懂外交礼仪,可仔细想想,他说的不是没道理。

三年多时间,美国往乌克兰砸了几千亿美元,战局有啥大的变化吗?巴赫穆特丢了,阿夫迪夫卡丢了,现在红军城也快守不住了。防线一退再退,钱倒是花了不少,可敌人还是一步步推过来。乌克兰财政部长前段时间还公开说国家还不起债,整个国家的运转全靠外面输血。这种局面,说是“钱坑”还真不算冤枉。

现在红军城眼看就要丢了,前线弹药紧张,西方援助又开始打折扣。万斯那句“钱坑”的评价,听起来虽然扎心,可你还真没法反驳。对乌克兰来说,美国这个政策转向简直是要命。乌军的家底全是美制装备,尤其是海马斯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在红军城这种关键战场上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是援助变成收费的,乌克兰哪来的钱买?就算欧盟还在支持,可欧洲那点军工产能,短时间内根本填不上美国留下的窟窿。

战场上的天平,正在悄悄地往一边倾斜。

红军城这个地方,可能会成为整场冲突的一个分水岭。它不光是一座城的得失问题,更像是现代战争玩法改变的一个缩影。俄军从2023年开始就不搞那种大规模进攻了,改成了“消耗+包围”的策略。不着急打,慢慢磨,用火力优势一点点把对手的防御体系拆掉。红军城这一仗,就是这种打法的典型案例:不求速度,只求稳妥;不怕花时间,就怕断不了对方的后路。

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早就说过了,北约不会派地面部队进去,免得跟俄罗斯直接对上。欧洲国家虽然总共给了620亿欧元军援,可自己的军工体系撑不了多久这种高强度消耗战。现在美国开始“收费卖货”了,欧洲能不能一个人扛起援乌这面大旗,真是个大问号。

芝加哥大学有个学者叫米尔斯海默,他说普京让国际媒体进包围圈拍照,其实就是在昭告天下“这局我赢定了”。要是红军城真的丢了,乌军不光是失去了顿巴斯西线的最后一道屏障,后面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米尔诺赫拉德、康斯坦丁诺夫卡,甚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那边,都可能暴露在俄军面前。

更麻烦的是,这事会重重打击西方舆论一直在鼓吹的那套“乌克兰能无限期抵抗”的说法。一旦这种叙事崩了,继续援助的政治基础也就动摇了。谁还愿意往个看不到希望的地方砸钱?

战争从来不会因为一场战役就结束,这话没错。可有些节点确实能改变整个走向。2025年11月的红军城,就处在这么个关口上。17万俄军趁着大雾摸进来,不是什么突发奇想的战术奇袭,而是长时间围困之后的必然收网。特朗普的政策转向,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美国战略收缩、重新算账的自然结果。万斯当初那句听起来很刺耳的“钱坑”评价,在红军城快撑不住、援助跟不上的今天,正在被残酷的现实一条条验证。

战场形势和大国意志同时转向,乌克兰的处境只会越来越难。未来的战线或许还会有来有回,可和平这个东西,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

说到这儿,有个问题特别想问问你:如果你是乌克兰的决策者,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你会选择继续死守,还是想办法坐下来谈判?战场上的胜负固然重要,可失去的那些生命,真的能用一座城市的得失来衡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