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突然熄火,最惨的竟然是这些“跟班”国家!
发布日期:2025-11-21 11:11 点击次数:63
中美第五轮经贸磋商刚传出进展,全球股市应声上扬。但当美国大豆期货价格拉涨3%时, 荷兰半导体巨头阿斯麦的股价却应声下跌2.4% ,市值蒸发超过120亿欧元 。
01 跟风者的尴尬处境
当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10月30日在吉隆坡宣布暂停实施引发争议的“50%穿透性规则”时,荷兰官员的脸上挂不住了。
就在一个月前,美国刚推出这一针对中国芯片企业的连坐令,荷兰第二天就急忙跟进,对中企安世半导体动手 。
安世半导体被冻结资产,保守估计让企业亏了 2.5亿欧元 。而如今,美国转身与中国达成协议,荷兰的跟风行为瞬间失去了支撑。
“ 大国博弈里,小国盲目跟风就得遭殃 。”一位欧洲贸易官员私下表示,“大象打架踩死的都是蚂蚁。”
更让荷兰头疼的是,中美这次谈判换回了实打实的利益:中国同意稀土出口管制推迟一年,美国取消对中国船的额外港口费,关税暂停期也延长。而荷兰呢?什么也没捞着 。
阿斯麦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立即下跌 2.4% ,这已经是该公司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第二次吃亏 。
02 欧洲国家的两难抉择
德国的日子同样不好过。2024年,德国对华出口下跌了 12% ,工业产出同比下降 3.1% 。德国车企在华销量连续两季下滑,宝马今年上半年利润跌了 23% 。
“一旦被贴上阵营标签,就得承担阵营的成本。”柏林一位经济分析师指出 。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呼吁“欧洲必须团结反击”,德国工业联合会甚至威胁对美国化工产品实施对等制裁 。
但另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却私下与美国展开秘密谈判,希望用放宽数据监管、采购美国天然气等条件换取钢铝关税豁免 。
这种“边打边谈”的策略,暴露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深刻分歧:东欧国家倾向对美妥协,而法德则试图维护战略自主 。
欧盟企业现在的心理阴影面积, “估计比特朗普想要拿诺贝尔和平奖的野心还大 。”一位布鲁塞尔的外交官调侃道 。
03 亚洲盟友的困境
日本汽车业首当其冲——美国商务部已放风考虑对日系车加征 25%关税,这将对丰田、本田等企业造成每年超180亿美元 的损失 。
但日本的应对空间有限:其发展依赖美国技术支持,日元贬值又削弱了谈判筹码。最可能的结局是仿效《广场协议》,以扩大对美军事采购换取关税豁免 。
韩国则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三星电子 28%的芯片销往中国,而SK海力士40%的存储芯片依赖美国设备。韩方的“战略模糊”已难以为继:加入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会导致对华出口暴跌17% ,但若完全倒向中国,又将失去美国的技术支持 。
最终,韩国选择在半导体领域对美让步,提交一项规模为 3500亿美元 的投资方案,包含制造业升级、造船合作、能源合作等内容。作为交换,美国承诺将对韩国商品维持**15%**的关税税率 。
04 澳大利亚的艰难转身
澳大利亚的处境更具戏剧性。2025年10月20日,特朗普刚与澳大利亚总理签署 85亿美元 的关键矿产协议,说要帮澳大利亚建立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以替代中国 。
结果才过了一周多,中美在吉隆坡谈妥了,中国同意推迟稀土管制,美国立马不提**100%**关税了 。
澳大利亚业内人士早就指出,即使从今天开始建稀土产业链,起步得 十年 ,成熟看 二十年 。如今中美缓和,澳大利亚的“替代方案”意义大减。
“ 钱砸进去了,市场没了,技术还没成熟 ,最后只能自己玩泥巴。”堪培拉一位资源分析师直言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早已定好了访华行程 。他明确表态:“与中国的关系意味着为澳大利亚创造就业机会,就这么简单。”
05 美国的历史性模式
美国对待盟友的态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模式。
1971年尼克松访华未事先通知日本,导致“尼克松冲击”;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让日本出钱但战后利益分配却无一获;2003年伊拉克战争英国出兵但石油合同尽归美国公司 。
这些历史事件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 一贯逻辑:盟友是战略工具而非平等伙伴 。
在本次贸易战中,美国贸易政策呈现出明显的“ 欺软怕硬 ”特征。面对中国的强硬反制,特朗普政府最终选择回到谈判桌并大幅降低关税。
而对于传统盟友如日本、韩国和欧盟国家,美国则维持较高关税压力,迫使它们作出单方面让步 。
德国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米丁指出:“中国以强硬的立场、几乎同样高的关税进行回击,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并成功“迫使美国坐到了谈判桌前” 。
当荷兰芯片板块连续三天下跌,市值蒸发 120亿欧元 时;当日本网民哀叹“日本独自失败”时;当韩国承诺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时,这些国家或许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本质。
但问题是,下一次大国博弈开始时,它们会选择不同的道路吗?
或许更根本的问题是: 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小国如何才能避免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