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毛岸英若未牺牲,毛主席是否会安排他继任?此事毛主席早有说明

发布日期:2025-10-27 04:35    点击次数:190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才28岁。这么多年,大家都觉得挺惋惜的,觉得要是他活到1976年,肯定能担当重任,其实这个答案早就写在历史里了。

说实话,毛岸英确实是个出色的孩子,毛主席也特别宠爱他。1945年回来以后,毛主席一直让他在基层接受锻炼,当时周恩来还劝他说:“是不是对他太苛刻了?他小时候吃了不少苦。”毛主席听了摇摇头,说:“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崽呢。”

从小吃遍苦头

1930年,杨开慧遇害,敌人下了手。当时还不到10岁的毛岸英亲眼目睹母亲的牺牲,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呀。在刑场上,母亲临终说的话是“牺牲我小,成功我大”。年幼的他紧握拳头,指甲差点掐进掌心。这一幕,仿佛刻在他灵魂深处,成了他一生难以抹去的烙印。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偷偷被送到上海。在地下党办的大同幼儿园里,孩子们生活得特别艰难,没有衣服、没有吃的东西,连医药都缺。到了1931年,因为叛徒出卖,幼儿园不得不解散,兄弟三人也流落到街头。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毛岸英带着弟弟们蜷缩在巷子角落里,用捡烟头换来铜板,再买个烧饼填饱肚子。

有一次,岸青实在忍不住饿得受不了,偷偷拿了烧饼铺里的一块饼,被老板追着打骂,岸英挺身而出,拼命护着弟弟,脸上挨了一巴掌,嘴角流出血丝。

这样漂泊流浪的日子一直坚持了五年。到了1936年,党组织终于找上门来,这时毛岸英正站在黄包车行里当学徒,小小的肩膀磨出一层又一层的血泡。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苦痛,也在心底立下誓言,一定要长大后为祖国出力,一定要找到爸爸!

那会儿毛主席带着红军长征走过万里路,等到到了陕北,听说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毛主席高兴得不得了,几次给他们写信,盼着他们快点回来。

1941年的莫斯科,年仅19岁的毛岸英站在克里姆林宫前,望着迎风飘扬的红旗,暗下决心。在苏联国际儿童院,他不仅熟练掌握俄语和英语,还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苏德战争一打响,他主动请战,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43年,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加入苏联共产党,获得中尉军衔。在白俄罗斯战场上,他驾驶坦克冲锋陷阵,炮弹碎片在脸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疤痕。这些磨炼,让毛岸英真正成长为了一名战士。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毛泽东见到分别了19年的儿子,第一句话就说:“你在苏联吃的是面包牛奶,现在得补一下劳动大学这一课。”于是,毛岸英穿着父亲的旧棉衣,背着铺盖卷,来到吴家枣园,拜师农民吴满有。他跟着吴满有学开垦、播种、扬场,手掌上磨出了血泡,破了又长出茧。三个月后,这位曾经的苏联上尉,变成了皮肤黝黑、娴熟农活的“庄稼汉”。

在西柏坡,毛岸英和刘思齐认识了,当时本打算结婚,但毛主席劝他说,先把国家大事(解放战争)搞定,再去顾家里的事。一直到1949年10月,开国大典举行过后,毛主席才为孩子们安排婚礼。

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时,毛主席心里挺高兴的。在婚礼上,毛主席拿出自己的一件大衣送给毛岸英,他解释说,这是当年去重庆买的,九成新,作为礼物送给新人。不过,不一会儿,刘思齐也走过来了,毛主席便说:“这样,大衣就一件,你们晚上可以一起盖,也算是儿媳妇的贴心之举。”这番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没想到作为国家领导人,毛主席也会如此朴素贫寒。

半年之后,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毛岸英找到彭德怀,说:“彭叔叔,叫我去吧,我会俄语、英语,还去过战场。”彭德怀原本不同意,直到毛主席点头,才答应让毛岸英一同前往朝鲜。

10月19日,他和新婚的妻子告别,作为志愿军司令部的第一名志愿兵,踏上了前线。那时候,正好是一周年的纪念日。

永恒的精神丰碑

1950年11月,按照《长津湖》的描述,美军飞机首次飞来时,大家都进入了防空洞。当工作结束后再出来,却发现飞机又回来,投下了大量的燃烧弹。这些不是普通炸弹,而是燃烧弹,办公室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毛岸英在此次烈火中英勇牺牲,才28岁。

多年来,很多人问当时彭德怀心情如何,在《毛岸英》一书中,记录了当时彭德怀的悲痛:

彭总从抢救的同志手里接过毛岸英带来的手表,低下头,泪水如串串一样滑落。他清楚这块表的来历,岸英临走前是去岳母那里取的。这会儿,岸英遭受了不幸,但在彭总心里,这块表依然在分秒跳动,就像毛岸英的生命,永远不会停止!彭总站在两个烈士的遗体旁,低头一声不吭,心里沉得很。是啊,几小时前,这两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他身边,可如今,却永远地离开了亲人,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彭总的脚步有点蹒跚,走向刚搭起的临时指挥室,他两行泪水不断地从脸颊滑落,显得比以前更苍老,脸色严峻又满怀悲伤,亲自写下了给毛主席的电报。

噩耗传来的时候,毛泽东正坐在办公室里批阅文件,想着第二次战役的安排。周恩来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偷偷把电报藏了起来,直到一个月后,毛主席才看到那份电报。他盯着电报,手指用力掐进掌心,良久才慢慢开口:“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孩子,岸英只是个普通的战士。”

没人知道,这位坚如钢铁的领袖在深夜时分,常常一个人静静坐在儿子的遗物前发愣。毛岸英的衣服都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樟木箱里,每一件都留有岁月的痕迹:那件洗得变白的军装,袖口还带着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味;那双磨破的布鞋,是他在吴家枣园劳动时穿的;还有一块苏联手表,表壳已经被高温熔化变形。

失去最疼爱的儿子,怎么能不心碎呢?

不过他还是劝儿媳妇再找个人家吧,毕竟还年轻,可刘思齐坚决不凑合,说这一辈子只爱毛岸英一个。

1959年,刘思齐毕业以后,毛主席多次开导他,刘思齐也明白父亲的苦心,最后答应了,不过有个条件,就是得亲自去为毛岸英扫墓。

那次是刘思齐第一次来到朝鲜桧仓烈士陵园,在毛岸英的墓前,她跪下来,把一束野菊花放在墓碑上。“岸英,我来看你啦。”她望着这座平凡的坟墓,心里满是感慨,真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牺牲了呢。

说起来,从1959年起,刘思齐多次前往朝鲜祭扫,直到2006年才算是最后一次。那次她还去了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点,那地方早已变成一片松林,完全不像过去的模样。此次在大榆洞,她带回一把黄土和一个滚到脚边的松塔,刘思齐还说:“要是历史还能记得的话,这大概是毛岸英留在人间的最后点东西吧。”

随着时间推移,2010年10月20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放了电视剧《毛岸英》。刘思齐兴奋得不得了,感叹这部剧就像是她对毛岸英的长久怀念,也是她一生以来的心愿。在她心里,这部作品特别重要,关于毛岸英的感情一直藏在心底深处。

历史没有如果

不少人觉得挺遗憾的,要是毛岸英还在多好,或许可以担起重任啊。不过也有人说,毛主席一向对子女要求挺严的。比如说,1964年得知女儿被提拔为解放军报社的领导,他当场反对:“她懂个啥办报?让她去五七干校劳动去!”再比如,1973年,侄子被提名为中央委员,毛泽东就直接用笔划掉了名字,说:不要搞特殊化。

在毛主席心里,家人和亲戚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信件,大部分都是来找工作、求学习的,他都一律回绝,从不让亲戚们以他的名义去办事。

这些年过去了,他的子女们一直牢记并延续毛主席的这种风格,日子过得朴实无华,清淡平淡,很少在公众视线中露面。

关于接班人的问题,1957年毛主席去苏联访问时,在宴会上有人提起,他挺直了腰板说:“我的接班人第一位是刘,第二位是邓小平。”到了1961年,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交流时,他又重申:“中国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家。”

毫无疑问,毛岸英确实非常出色,凭借他的能力,肯定会有所作为。如果他还在世,或许会成为一名杰出的党务干部或外交官。他掌握多门外语,了解国际事务,苏联的生活经历也让他拥有了宽广的国际眼界。

结语

毛岸英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责任感,他的牺牲并不是结束,而是一种精神传承。就像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的:“有的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