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出“欠修理”名单,先拿印度开刀,为何唯独绕过中国?
发布日期:2025-10-10 08:45 点击次数:171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最近公开点名印度、巴西、瑞士三国"欠修理",声称要逼它们"开放市场、停止损害美国利益"。
这份名单背后,是美国对印度祭出50%的关税重锤,却对巴西实际仅征收10%的关税,而中国虽面临威胁却未被直接列入。 这种差别对待背后,隐藏着美国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地缘政治算计。
2025年8月,美国正式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涵盖化工、纺织品等多个领域。 美方给出的理由是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458亿美元,且莫迪政府拒绝开放农产品市场。
但印度驻美大使馆立刻反击,指出美国对印度乳制品征收的关税高达60%,而印度对美国汽车的关税仅25%,双方市场准入本就不对等。
巴西虽然也被威胁征收50%关税,但最终清单上实际税率只有10%。 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源于美国对巴西其实是贸易顺差——美国每年向巴西出口大量化工产品和粮食,若真打关税战,自家企业先受损。
更关键的是,巴西作为金砖国家核心成员,正推动"去美元化",美国试图用低关税分化金砖阵营。
瑞士被点名的原因则是每年对美400亿美元顺差。 美国要求瑞士获得与英国同等的贸易协议待遇,但瑞士方面抱怨美国给的条件远不如英国优惠。
美国对印度的打压集中在四个领域:农产品市场准入、数字贸易规则、俄罗斯石油进口和汇率操控。 美方要求印度将农产品平均关税从33%降至10%以下,特别是乳制品和猪肉市场需向美国开放。 但这对莫迪政府而言是政治红线——印度农民占选民半数,2020年农业改革引发的全国抗议至今让执政党心有余悸。
在数字领域,美国要求亚马逊、谷歌等企业数据不受印度本地存储限制。 而最尖锐的矛盾是俄罗斯石油问题:美国要求印度设定俄油进口上限,否则将征收"二次关税"。 印度则反将一军,提出若美国提供民用核燃料技术,可考虑削减俄油份额。
印度应对策略十分灵活:提出五年内每年多购50亿美元美国能源,换取关税豁免,但拒绝签订长期协议,只愿给出非约束性备忘录。这种"分期付款"式谈判让美国难以速战速决。
巴西的应对更显联盟智慧。 虽然美国对巴西57%的出口商品加税,但飞机、橙汁等关键产品被排除在外——这些恰恰是美国中西部摇摆州的主要进口品。
巴西立即联合阿根廷、乌拉圭等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制定反制清单,威胁对美国柴油、乙烯等商品加征35%关税,同时推动与中国的人民币结算机制。
更让美国棘手的是巴西在环保议题上的反击。 美方要求巴西将亚马孙雨林土著土地划界权从政府移交国会,试图通过"亲农派"议员削弱环保管制。但巴西国会火速推进《生物主权法案》,规定任何涉及森林资源的国际条款需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批准,直接封死了美国干预的路径。
当前中美处于关税缓冲期,双方在2025年7月达成临时协议,约定11月10日前暂停加征新关税。 但谈判桌前暗流涌动——美国在马德里会谈前突然将23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涉及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
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 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在中国,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严重依赖这些材料。中国近期调整稀土出口政策,虽未彻底禁运,但审批程序明显收紧,直接卡住美国F-35战机等关键产业供应链。
中国市场也是美国难以割舍的利益。 尽管中美贸易额二季度暴跌34%,但美国豆农仍记忆犹新——中国曾是年进口2000万吨大豆的超级买家,占美国出口量40%以上。 如今中国转向南美供应商,8月刚向阿根廷、巴西订购数百万吨大豆。
印度正利用金砖轮值主席国身份协调成员国应对美国压力。 莫迪政府虽然缺席联合国大会,但通过双边渠道联合南非、印尼等国,在WTO组建"粮食主权"联盟,准备联手否决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案。
巴西则强化南方共同市场内部团结。 卢拉政府与阿根廷、乌拉圭建立反制裁协调机制,共享美国农产品补贴数据,并联合中国、俄罗斯成立"热带农业技术俱乐部",制定替代美国的行业标准。
中国的反制更加系统化。 除了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还加速推进CIPS跨境支付系统,目前已覆盖180国,交易额突破120万亿元。 同时连续17个月增持黄金,减持美债至7654亿美元,创15年新低。
美国关税政策正遭遇国内法律挑战。 2025年9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裁定总统无权随意加征关税,这对特朗普的贸易霸权形成制衡。 同时美国通胀压力持续,中小企业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叫苦不迭,连部分共和党议员也开始批评关税政策。
拉拢盟友的策略同样受挫。欧盟因对中国市场依赖度高,拒绝参与对华高关税;墨西哥体量太小无法形成实质影响。 而美国试图将北约转变为经济围堵工具的做法,更遭德国、法国公开反对。
最根本的矛盾在于,美国既要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又离不开全球供应链。 例如F-35战斗机的氮化镓雷达核心材料镓,98%产能依赖中国;尽管洛克希德·马丁否认直接采购中国产品,但出口管制已让美国军工供应链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