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40亿!上万中国人在秦岭掏出一个洞,造出世界之最
发布日期:2025-10-10 01:35 点击次数:176
如果没走过秦岭,你可能很难体会那堵“墙”有多让人头疼。
以前西安到安康,说是近,其实路上得翻山越岭,尤其碰上雨雪天,三四个小时都不算啥,堵在半山腰的事常有,货车司机更是提心吊胆。
国家瞧着这条交通咽喉被山脉卡着,不得不下决心:必须打通。
于是,终南山隧道就这么被提上了日程。
说白了,花了三十多亿(官方说是31.93亿,配套加起来差不多40亿),上万工人进山,直接在秦岭肚子里掏出一个18公里多长的“大洞”。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双洞公路隧道之一,真正让南北的车流一气呵成。
设计这项目的赵秋林是老铁路人,专攻桥梁隧道,带着团队在2001年就开始跑现场,查岩层、画图纸、分析断层。
他强烈主张自己搞设计,不照搬国外经验,因为秦岭地质太复杂,外来的水土不服。
项目选址也不是拍脑袋定的。终南山这块地质算稳定,还有旁边已经修好的铁路隧道能借鉴。铁路那边的数据现成,省了不少麻烦。
2002年3月,开工号角吹响,工人分四段齐头并进。铁路隧道的H型结构直接用上,省下了三亿多,还把工期缩短了两年半。
挖隧道说起来容易,干起来费劲。最深处埋到1640米,相当于把山劈开一半。岩石又硬,还夹着断层和水脉,随时能塌。
工人们用钻机、爆破,激光导线,误差控制到毫米级别,这技术在当年算尖端。
隧道超长,车流大,尾气问题严重,设计师搞了纵向通风,三座竖井,最大那口井深达661米,地下风机房配齐,抽风排烟,比国外的横向通风更适合中国山地。
安全也没马虎,每125米一个摄像头,两条隧道加起来288个,视频检测、火灾报警、紧急停车带,人行通道都按规定设好。
司机开长隧道容易犯困,终南山隧道每五公里就有一段特殊灯光区,模拟蓝天白云,宽度、高度渐变,缓解眼疲劳,这招在亚洲是头一回。
秦岭冬天冷,混凝土浇筑挺棘手。普通水泥一冻就裂,现场就得用抗冻配方,水灰比严格控制,还加了粘合剂,钢拱架支护,爆破完立刻固定,防止塌方。
整个工程干了整整四年零九个月,2004年底隧道终于对穿贯通,最后几米还是靠工人手挖接头,赵秋林亲自盯着参数,确保一丝不漏。
2007年元旦,隧道正式通车。西安到柞水,原来要三个多小时,现在只需40分钟。陕南苹果运到北方不再颠坏,经济效益翻着涨。
陕甘宁和成渝经济圈连成一片,陕西GDP增速明显。西安人周末去安康泡温泉,旅游也火了。全国来看,中国公路隧道技术真正上了一个台阶。
美国、日本曾经领先,现在终南山隧道是世界第二长双洞、第四长公路隧道,亚洲第二。后来的雅西高速、秦岭其他隧道也借鉴了通风和监控经验。
秦岭不再是屏障,而成了通道,南北文化交融,年年新鲜。过去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各吃各的,现在交通方便了,大家串门多,习俗、饮食也慢慢融合。
赵秋林退休后还指导后辈,隧道维护得不错,十几年了,日均车流几万辆,没出过大毛病。
想当年冬天堵在秦岭,多少人被困在路上,啃冷馒头等救援,如今一脚油门,40分钟翻山回家,团圆容易了。
有人觉得投资三四十亿太多,其实算下来,每公里不到2.2亿,这难度下值当。终南山隧道不仅是交通工程,也是社会变革的见证。
过去的山是阻隔,现在是连接,谁说一条路不能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