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喜马拉雅山脉烟花秀引质疑 当地回应,企业作秀背后我们失去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5-10-09 04:50    点击次数:161

喜马拉雅山脉,这片被誉为“地球之巅”的圣地,在2025年9月19日傍晚,被一场名为“升龙”的艺术烟花活动点亮。户外品牌始祖鸟与艺术家蔡国强联手,试图在海拔5500米的江孜热龙地区,以火药与光影描绘东方龙的吉祥与生生不息。然而,这场本应“向上致美”的盛景,却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了滔天巨浪。公众的质疑声如雪崩般涌来:在生态如此脆弱的高原燃放烟花,即便主办方声称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并制定了“预防-监测-恢复”的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真的能做到“零污染”吗?品牌方随后悄然删除宣传内容,客服的回应也显得苍白无力,未能完全消弭大众的疑虑。这不禁让人深思:当商业品牌以“致敬自然”之名行营销之实,其背后的伦理边界究竟在哪里?这究竟是一场艺术的升华,还是一次精心包装的“漂绿”行为?

这起事件,远不止于一场烟花秀的环保争议,它更像一面残酷的棱镜,折射出当下企业在追求商业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普遍存在的“漂绿”困境与品牌伦理的深层危机。我们正处在一个“绿色”标签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品牌热衷于将“环保”、“可持续”等词汇挂在嘴边,甚至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公益营销”。但这些行动,究竟是真心实意地投入,还是仅仅为了粉饰太平、获取消费者好感的“精致谎言”?

“漂绿”(Greenwashing),这个由美国环保主义者杰伊·韦斯特维尔德(Jay Westerveld)在1986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在今天显得尤为刺耳。它巧妙地结合了“绿色”(环保)与“漂白”(掩盖),直指企业通过误导性宣传,夸大或虚构其环保承诺与实践,以塑造虚假的环境友好形象。其手段之繁多,可谓眼花缭乱,令人防不胜防:

空口无凭,模糊其词: 这是最普遍的策略。产品包装上充斥着“天然”、“生态友好”、“为地球尽责”等空洞词汇,却没有任何具体数据或权威认证支持,利用情感共鸣掩盖事实的苍白。消费者往往被这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却不清楚其背后的专业含义。小善大夸,转移视线: 一家能源巨头可能投入巨资宣传其某个小小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却对其核心业务——化石燃料开采造成的巨大污染和碳排放轻描淡写,以此转移公众注意力。这种“以点盖面”的手法,旨在营造一种整体环保的假象。伪造标签,以假乱真: 企业自行设计看似官方、实则毫无意义的绿色认证标志,贴在产品上,利用消费者对专业认证的信任进行欺骗。这种行为直接挑战了市场诚信,损害了真正环保认证的公信力。无关紧要说辞,混淆视听: 例如,为了节省成本和运输能耗,几乎所有瓶装水公司多年来都在持续地、轻微地减轻瓶身重量。将这作为一种“环保创新”来宣传,实际上只是在宣传一项行业普遍的成本控制措施,并将其“漂绿”为环保举措。两害相权,取其“轻” : 宣传某款产品在同类有害产品中“对环境伤害较小”,例如“有机香烟”或“低排放SUV”,但避而不谈吸烟依然会导致癌症,百公里油耗依然远高于普通家用车。其本身的存在就是对环境和健康的负面影响。

正是为了揭示这些“精致谎言”,《南方周末》计划召开的“2025绿色创变者大会”中,“中国漂绿榜”的发布环节显得尤为引人瞩目。这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有力回击,更是通过第三方监督,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漂绿”带来的危害是多维且深远的,它像一颗毒瘤,侵蚀着商业社会的肌体:

对消费者信任被辜负,选择被剥夺。 : 消费者基于环保信念支付更高的“绿色溢价”,购买的却是虚假的良心安慰。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背叛。当欺骗一次次上演,公众将对所有环保宣传产生“信任危机”,让那些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举步维艰。我们曾看到“桃李面包”广告文案因“说教式”营销引发消费者反感,以及“施华蔻”产品标签翻译不当导致“处女发质”争议,这些案例都说明了品牌在营销中若缺乏对消费者感受和文化差异的尊重,即便不是直接的“漂绿”,也极易陷入信任危机。对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创新动力枯竭。 : 当靠精美广告和虚假宣传就能轻松赢得市场时,那些投入真金白银进行技术革新、供应链绿色改造的企业反而在竞争中落于下风。这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形成了“逆淘汰”的恶性循环,最终将扼杀整个行业向绿色转型的创新活力。对环境掩盖危机,拖延行动。 : “漂绿”用一层光鲜的绿色画皮,掩盖了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它让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产生“问题正在被解决”的错误认知,从而延缓了真正需要采取的、大刀阔斧的环保行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而言,这种“拖延”无疑是致命的。对企业自身反噬的声誉与法律风险。 :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任何谎言都有被揭穿的一天。一旦“漂绿”行为败露,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声誉崩塌、用户流失和媒体口诛笔伐。此外,全球监管机构正在迅速行动,未来等待“漂绿”企业的将是天价罚单和严厉的法律制裁。

如果说国内企业在营销层面的“漂绿”或伦理失察,更多是品牌形象的受损,那么国际舞台上的“赞比亚污染事件”,则以其高达800亿美元的巨额索赔,为我们敲响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的警钟。数百名当地居民对中国企业提出的环境污染赔偿诉求,不仅揭示了企业在海外运营中可能存在的环境管理漏洞,更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国家形象和国际法务的高度。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再局限于本土法规,更要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地社区的期望。尤其是在资源开采、重工业等环境敏感领域,任何对环境的忽视,都可能引发跨国纠纷,对企业自身乃至国家声誉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国外交部对此事件的回应,也一再强调中国企业应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依法合规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环保方面。

回到喜马拉雅烟花事件,始祖鸟声称使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预防-监测-恢复”的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无疑是其积极回应环保关切的体现。然而,公众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地带,脆弱的生态系统对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高原土壤与植被的恢复周期漫长,烟雾、噪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也难以量化。更深层次的,是品牌在追求艺术表达和商业传播时,是否充分考量了当地敬山神的传统文化,这关系到对在地文化的尊重,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品牌在回应中,对火药对动植物的影响表示“不知情”,并需要咨询“纽约工作室”时,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和责任的推诿,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漂绿”的担忧。

那么,如何才能让商业的“致敬自然”不再是“漂绿”的烟雾弹,而是真正可持续的品牌实践?

首先,企业必须将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CSR)内化为核心战略,而非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这意味着,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到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将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纳入考量。例如,在选择营销活动地点时,应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环境影响评估,并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社区。透明、可量化的数据披露至关重要,品牌需要向公众提供清晰、可验证的环保措施和效果,而非模糊的承诺。这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践”中强调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法律和道德的透明行为,在运营全过程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统一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表彰。

其次,构建一个透明、可问责的品牌伦理框架是当务之急。这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核机制,确保所有营销活动都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在“2025华夏ESG管理体系大会”上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正是为企业提供了如何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进行规范化实践的指导。同时,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环保组织、当地社区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倾听他们的声音,及时回应质疑,并在必要时调整策略。只有当企业真正做到“言出必行”,其“向上致美”的初心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对比喜马拉雅烟花秀引发的环保争议,以及公众对始祖鸟“环保材料”和“致敬自然”口号的质疑,我们看到,无论是发生在地球之巅的艺术营销,还是远隔重洋的资源开发,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时,都面临着一道共同的伦理考题:如何真正做到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赞比亚事件的沉重代价,与喜马拉雅事件中公众对透明度、对承诺兑现的强烈呼吁,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绝非空洞的口号或营销的噱头,而是需要具体行动、严格标准和持续监督的硬性要求。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而如今,创造顾客的内涵已延伸至社会价值的创造。商业向善,正是这一理念的升华。企业在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时,应以长期主义破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而非短期成本。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不仅能降低运营风险,还能提升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信任与忠诚度。那些真正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喜马拉雅的“升龙”烟花,终究会消散在夜空中。但这场争议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随风而逝。它提醒着每一个商业品牌,在追求极致艺术和市场曝光的同时,更要对我们共同的地球和多元的文化心存敬畏。真正的“致敬自然”,不是一场短暂的视觉盛宴,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责任坚守。唯有如此,品牌的生命力才能如喜马拉雅山脉般,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巍峨而庄重。否则,任何试图以“绿色”为名,行“漂白”之实的商业行为,都将如同那转瞬即逝的烟花,徒留一地狼藉,最终被消费者和历史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