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5亿!印度大爷大妈疯抢的APP,靠“陪聊”年入千万?
发布日期:2025-08-25 01:42 点击次数:72
当中国互联网还在卷年轻人“凌晨3点的直播间”时,印度人已经把大爷大妈的手机变成了“提款机”。一个叫Khyaal的APP,靠陪老人练瑜伽、玩宾果、唠家常,硬是圈了300万中老年用户,估值飙到5.27亿卢比(约4300万人民币)。你没看错,不是卖保健品,不是搞理财诈骗,人家靠的是“信任”——这个被无数创业者忽略的“情感货币”,在印度被玩成了真金白银。
别再扯“老年人不懂科技”了,那是你没找对打开方式。当我们还在给爸妈设置“超大字体”时,Khyaal已经让印度大妈每天抱着手机打卡:早上跟着直播练瑜伽,中午玩塔姆波拉(印度宾果)赢积分,下午学做咖喱鸡,晚上在诗歌社群里发原创作品——比年轻人刷抖音还勤快。更绝的是,这些老人不仅自己玩,还拉着老姐妹、老伙计一起“入坑”,75%的用户增长都是靠口碑自然裂变。这哪是APP?分明是老年人的“线上养老院+社交广场+生活管家”三合一。
一、不把老人当“数字难民”,而是“需求金矿”:Khyaal的反套路设计
提到“老年人APP”,你脑子里是不是已经有画面了:界面简陋,功能单一,要么是放大版的新闻客户端,要么是挂满保健品广告的“健康百科”? Khyaal偏不按套路出牌。它的核心逻辑特别简单:老年人的痛点不是“不会用手机”,而是“用手机时没人管、没人陪、怕被骗”。
就像印度德里的68岁退休教师苏西拉,疫情期间子女不在身边,天天对着空房子发呆。下载Khyaal后,她每天雷打不动参加“宝莱坞音乐鉴赏课”,还在“自传写作社群”里连载自己的人生故事,现在已经有200多个“粉丝”催更。更神的是,她去年通过APP认识的老姐妹,今年还组队参加了“50 Above 50”才艺大赛,合唱拿了亚军。你看,孤独感没了,价值感来了,苏西拉现在逢人就说:“Khyaal比我儿子还懂我。”
这种“情感连接”可不是随便说说。Khyaal的四大服务模块,每一个都精准戳中老年人的“软肋”:
线上互动模块:瑜伽、烹饪、拼图、诗歌写作……每天排满“老年版兴趣班”,让老人“有事干”;
数字培训模块:手把手教用智能手机、线上支付,甚至专门出了个“防骗小课堂”,告诉老人“收到陌生链接别点,就像路上陌生人给的糖别吃”;
金融安全模块:联合银行推出“Khyaal Card”智能支付卡,不仅能刷POS机,还能存紧急联系人、血型信息——相当于把“老年机的紧急呼叫键”和“银行卡”焊死了,安全感直接拉满;
线下服务模块:家政、维修、旅游、甚至退休再就业……老人在APP上点几下,本地服务商就上门,Khyaal当“担保人”,出问题它兜底。
最绝的是,这些模块不是孤立的。比如苏西拉想报名线下旅行团,APP会提醒她“先学一下线上支付,报名更方便”;学支付时遇到问题,社群里的“数字导师”(也是老年人)会语音手把手教;学会了支付,旅行时用Khyaal Card刷卡,每笔消费APP实时提醒,子女还能远程看到账单——从“线上兴趣”到“线下服务”,从“情感陪伴”到“金融工具”,Khyaal把老人的需求串成了一条“贪吃蛇”,让他们越用越离不开。
二、从“1个微信群”到估值5亿:把“信任”攒成“提款机”的骚操作
你以为Khyaal一开始就烧钱做APP?太天真了。它的起点,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1个WhatsApp群。当时创始人发现,印度老人被困在家里,没人说话,不会订菜,连交水电费都得求子女。于是他建了个群,每天发点瑜伽视频、宾果游戏链接,没想到群里炸开了锅——老人不仅自己玩,还拉来邻居、老同事,3个月就从1个群扩到500个群,1万人成了“铁杆粉”。
这步“社群先行”的棋,直接让Khyaal省下了90%的获客成本。更关键的是,这些群不是“广告群”,是“需求实验室”。老人在群里吐槽“线上支付太复杂,怕被骗”,Khyaal就去联合银行做“防骗支付卡”;老人说“想学做孙子爱吃的披萨”,APP就上线“儿童餐烹饪课”;甚至有老人抱怨“子女忙,没人听我讲过去的故事”,Khyaal立马开了“自传写作营”——你看,所有功能都不是拍脑袋想的,是老人自己“投票”投出来的。
等到300万用户攒够了“信任积分”,Khyaal才不紧不慢地开始“收割”。怎么收?不搞“999元保健品套餐”,而是卖“999卢比/年会员”(约82元人民币)。会员能干嘛?免费领智能支付卡、线下活动打折、旅游返现5%……听起来都是“小恩小惠”,但老人觉得“值”——毕竟平时在群里聊得开心,学东西免费,现在花82块能享受这么多“特权”,相当于“给俱乐部交个会费”。
更狠的是“金融变现”。Khyaal Card不仅能刷卡,还能赚“金币”换奖励;最近上线的“Digi-Gold”功能,让老人100卢比就能买黄金(约8块人民币),既能投资又能当“数字首饰”炫耀。银行给Khyaal的交易分成、黄金平台的佣金,再加上会员费、线下服务的抽成……这个“多点开花”的商业模式,硬是把“情感陪伴”做成了年入千万的生意。
三、对比国内外竞品:为什么Khyaal能让老人“沉迷”,别人不行?
不是没人想抄Khyaal的作业。美国的GetSetUp搞“同龄人教同龄人”,400万用户,但它靠B端付费(政府、企业买单),老人自己不掏钱;中国的红松专注“中老年兴趣课”,付费用户超100万,但只做线上课程,不碰线下服务和金融;印度本土的Evergreen Club背靠老年电商平台,课程做得风生水起,但用户只有50万——为啥就Khyaal能跑到300万用户、估值5亿?
核心差距就一个:别人做的是“工具”,Khyaal做的是“关系”。
比如红松,老人学声乐、书法确实开心,但学完了呢?关掉APP,关系就断了。而Khyaal的老人,今天在瑜伽课上认识的“舞伴”,明天能在宾果游戏里组队,后天还能一起报名线下才艺大赛——线上线下的关系网织得密密麻麻,你让她卸载APP?等于让她“退群”,舍不得。
再看金融工具。国内很多APP也想推“老年支付”,但上来就讲“年化收益8%”,老人一看就警惕:“这不是骗子吗?” Khyaal不一样,它先教老人“怎么识别诈骗链接”,再发“10卢比体验支付”的小红包,等老人用顺了,才慢悠悠拿出支付卡——先给“安全感”,再谈“钱”,这才是老年人的“金融密码”。
最关键的是“信任基建”。Khyaal的员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老人打电话来,不管问啥,必须聊够5分钟。有个客服小哥甚至陪一个独居老人唠了2小时家常,就因为老人说“今天生日,没人陪我吃饭”。这种“把用户当亲人”的细节,不是靠算法能堆出来的,是靠真金白银的时间和耐心砸出来的。
四、中国银发经济该抄作业吗?这3个坑千万别踩
中国有2.97亿老年人(2023年数据),比印度还多,需求更复杂:不会用健康码、被保健品诈骗、广场舞找不到队友……按理说,Khyaal的模式照搬到中国,早就该火了。但为啥我们的银发APP要么“不温不火”,要么“被骂割韭菜”?
因为我们踩了3个坑,而Khyaal避开了:
第一个坑:把“老年人”当“统一模板”。中国老人差异太大了:一线城市的退休教授可能天天刷B站,五线城市的农村老人还在用老人机;60岁的阿姨可能追着学直播,80岁的爷爷只关心“降压药哪里买”。Khyaal在印度能搞“超级APP”,是因为印度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更统一;中国要学,得先“拆群”——比如专门做“农村留守老人服务”,或“退休教师兴趣社群”,精准打击才能出效果。
第二个坑:上来就“卖货”,忘了“攒信任”。国内很多APP刚上线就挂满广告:“9.9元买保健品”“199元理财课”,老人一看就觉得“又是骗钱的”。Khyaal的逻辑是“先做100件好事,再谈1件生意”——免费教用手机、免费组织活动、免费陪聊天,等老人觉得“这APP靠谱”,再推付费服务。中国创业者得学学:信任不是流量,是“慢变量”,得熬。
第三个坑:只做“线上”,不敢碰“线下”。总有人说“线下重,不好复制”,但老年人的需求很多在线下:买菜、看病、修家电……线上聊得再好,线下服务跟不上,信任就会塌。Khyaal在印度20多个城市搞线下聚会、兴趣小组,甚至自建服务商审核团队,虽然重,但把“虚拟关系”变成了“真实连接”。中国市场更大,但也得沉下心做“本地化服务”——比如和社区合作,让APP里的“家政阿姨”就是小区里的熟人,老人能不放心吗?
结语:银发经济的本质,是让老年人“活得更值钱”
别再盯着老年人的“退休金”了,他们真正值钱的是“时间”和“信任”。Khyaal的300万用户,每天在APP上花4小时,相当于给平台贡献了1200万小时的“注意力”;他们愿意把银行卡绑在APP上,愿意推荐给老姐妹,相当于用“信任”给平台背书——这些才是比5亿估值更珍贵的资产。
中国的银发经济,不该是“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的慈善项目,也不该是“卖保健品割韭菜”的镰刀。它应该是像Khyaal这样:让老年人在手机上找到“老伙计”,学到“新技能”,赚到“安全感”,甚至实现“再就业”——让他们觉得“我还没老,我还很值钱”。
下次再有人说“老年人不懂科技”,你就把Khyaal甩给他看:不是老年人不懂科技,是我们不懂老年人。当你真正蹲下来,听他们说“想学用微信视频看孙子”“怕网上买东西被骗”“想找个人说说话”,你就会发现:银发经济的金矿,从来不在APP的功能列表里,而在那些被忽略的“唠叨”和“眼泪”里。
毕竟,对老年人来说,最好的“科技”不是多先进的算法,而是那句:“别怕,有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