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变动中的吉林银行:资产破8000亿,减值侵蚀利润
发布日期:2025-08-18 03:07 点击次数:174
吉林银行的股东们最近在忙活啥?
一家资产规模突破8000亿的省级城商行,本该是股东们的香饽饽,可亚泰集团却像是甩烫手山芋一样着急忙慌地要把手里3亿股股票给卖了。
这可不是小打闹,卖完以后他们在银行的持股比例会从6.88%降到4.6%,连5%以上的大股东身份都保不住。
要知道在银行圈里,持股5%可是道分水岭,过了这个线才有资格在重大决策上插句话。
亚泰集团这波操作背后藏着不少故事。
这家东北老牌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曾经也是风光无限,1995年就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可最近几年像是被下了降头,从2021年到2024年连续四个年头都在亏钱,累计亏损超过115亿。
现在公司股价长期在1.5元左右晃悠,距离1块钱的退市红线就剩半步之遥。
这节骨眼上,卖银行股票回血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股东家里有困难就来动银行的脑筋,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股说不清的微妙。
吉林银行自己也是满腹苦水。
报表上8000亿资产看着光鲜,实则是外强中干。
2024年虽然营业收入涨到136亿,净利润反倒比前一年少了25%,只剩下14.15亿。
53亿的信用减值损失像是张大嘴,一口就把利润吃掉大半。
懂行的人都知道,信用减值就是银行自己都觉得借出去的钱可能收不回来,提前做准备。
这数字从2023年的43亿猛增到53亿,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银行的贷款质量在走下坡路。
要说吉林银行的贷款问题,得从他们和股东们的特殊关系说起。
2024年给股东们放出去的关联贷款高达129亿,比起前一年的78亿暴涨64%。
亚泰集团虽然要卖股份走人,可它和旗下公司在吉林银行的贷款余额还高达82亿。
这就跟客人嚷嚷着要退会员卡,可消费欠账一分没还一个道理。
更离谱的是,吉林银行董事会审这些关联交易的时候,居然破天荒地出现了反对票。
要知道在银行董事会里,通常都是和气生财,反对票比大熊猫还稀罕。
吉林银行的贷款质量到底啥样?
不同的账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他们自己公布的不良贷款率是1.5%,可第三方评级机构联合资信给的数据是1.85%。
这中间的差距,就跟天气预报说有小雨,结果出门被淋成落汤鸡似的。
更让人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关注类贷款,数额高达304亿,占全部贷款的6.29%。
这些贷款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升级为不良贷款。
特别扎眼的是房地产业贷款,虽然只占总贷款的5.52%,可在眼下楼市这个光景,谁也不敢打包票说稳当。
秦季章这位从招商银行空降过来的掌门人,自从2020年到任后就力推零售转型。
干过银行的都知道,零售业务赚钱稳当,不像对公业务那样大起大落。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吉林银行的个人贷款增速从2023年的14%猛跌到2024年的4%,零售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始终卡在30%左右上不去。
手续费收入更是惨淡,占比只有7.21%,跟那些零售业务做得好的银行比起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这转型转的,就像给老房子刷层新漆,里头还是那套旧结构。
眼下吉林银行正处在个尴尬的节骨眼上。
8000亿资产规模放在城商行里绝对是第一梯队,可净利润连年下滑,坏账压力越来越大。
更麻烦的是股东们各怀心思,亚泰集团开了个头,保不齐其他股东也会有样学样。
毕竟商人逐利是天性,股东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哪还顾得上银行死活?
城商行的日子这些年确实不好过。
一方面要跟国有大行抢饭吃,另一方面还要提防互联网金融的蚕食。
像吉林银行这样偏居一隅的地方银行,既没有全国性银行的规模优势,又缺少民营银行的灵活机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更讽刺的是,股东们既想从银行身上捞好处,又不愿意承担风险,一见苗头不对就跑路,把经营压力全甩给管理层。
银行业内人士私下聊天时提到,吉林银行的困局不是个案,很多地方城商行都面临类似挑战。
股东关系复杂、贷款质量承压、利润增长乏力,这些问题环环相扣。
有人打了个比方,说现在的城商行就像背着沙袋跑步,规模越大负担越重。
而不良贷款就像是沙袋里的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漏出来拖慢脚步。
要说吉林银行完全没有机会也不客观。
作为吉林省唯一的省级城商行,网点遍布省内各个角落,这块地盘还是守得住的。
可光靠吃老本肯定不行,得在零售转型上拿出真本事。
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城商行,哪个不是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上玩出花来?
吉林银行要是再不抓紧补课,8000亿资产迟早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股东减持的风波或许只是个开始。
当大股东都开始用脚投票,这家银行的未来会走向何方?
是痛定思痛来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继续在规模与质量的夹缝中挣扎?
这个问题不光是吉林银行要面对的,很多地方银行都该好好想想。
毕竟银行经营不是数字游戏,资产规模再漂亮,赚不到真金白银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