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八千难招工,年轻人宁愿送外卖,14亿人口红利去哪了?
发布日期:2025-11-23 06:32 点击次数:160
月薪八千的工厂活,愣是没人干,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你说这事儿怪不怪?家里长辈总念叨,我们中国有十四亿人,人多力量大,听起来底气十足。可现实呢?身边的人,聊起天来,三句不离房子、孩子、票子,眉宇间全是藏不住的焦虑。
这股焦虑劲儿,真不是空穴来风。数字摆在那儿,到2024年,咱们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已经冲破了15%,而且还在往上蹿。专家估摸着,再过个十年,这个数可能就奔着30%去了。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街上每三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是老年人。老龄化来得这么快,就像一脚油门踩到底,谁都觉得有点措手不及。
有时候看看国外,感觉挺奇妙的。就说美国吧,总人口不到咱们的四分之一,但他们那个人口结构相对就没那么拧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移民,人家每年稳定吸收大约一百万年轻力壮的新鲜血液,这些人来了就要生儿育女,一来二去就把人口活力给拉上去了。他们的生育率也比我们好看一点,维持在1.7左右,虽然也不算高,但至少没我们这么让人揪心。
再瞅瞅北边的俄罗斯,他们人也在慢慢变少,可人家一点不慌。地广人稀,资源多得是。全世界的天然气储量,人家排第一,石油储量第六,光是靠卖这些家底,日子就过得相当滋润。所以就算人口数字不好看,他们的社会焦虑感也远没我们这么强烈。家底厚,就是这么有底气。
反观我们自己,过去的人口红利正一点点变成人口负债。以前靠着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成了世界工厂,现在这个优势快要吃到头了。90后不爱进工厂,00后更是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年轻人对工厂的流水线有一种天然的抗拒。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差不多。
说到生孩子这事,更是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房价、教育、工作,哪一样不是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现实问题?就拿教育来说,现在在一线城市,想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拉扯到大学毕业,两百万都算是起步价。这还不算那些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补习班。这种压力下,谁还敢轻易提多子多福?
当然,十四亿人这个庞大的基数,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它意味着一个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内部市场。最近几年国货潮的兴起,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很多国产品牌,就是靠着咱们自己人的支持,才迅速成长起来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个市场优势发挥到极致。
政策层面不是没努力过。从放开二胎、三胎,到延长产假、给生育补贴,能想的办法都在试。可效果嘛,似乎总是差了那么点意思。这就像治病,病根儿不在开的药方够不够猛,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年轻人的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说白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更深层次是发展阶段的问题。美国早就完成了产业升级,现在玩的是高科技;俄罗斯有资源可以兜底,有足够的缓冲空间。而我们正好卡在中间,从制造业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边是工厂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另一边是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为了一份好工作挤破了头。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全是坏消息。我们的人口素质确实在不断提升,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创新高。这意味着,虽然数量上的优势在减弱,但质量上的优势在增强。未来,怎么把这些高学历人才用好,把他们的智慧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是破局的关键。日本、韩国当年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人口阵痛期,最后不也靠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挺过来了吗?
人口结构的转型,就像在一辆高速飞驰的汽车上换轮胎,既要保持速度不能停,又要安全地完成更换,这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现在,就在进行着这样一次高难度的操作。
我们这艘大船,人确实是多,可真想在风浪里掉个头,却远比想象中要沉重和艰难。船上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被什么东西推着走,拼命地划水,有时候却连方向在哪儿都看不清。
上一篇:柏!基投资穿越百年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