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巴伊联合声明划红线,特朗普算盘要落空?
发布日期:2025-11-21 10:18 点击次数:133
这几年,阿富汗的局势始终牵动周边国家神经。
这个被称作“帝国坟场”的地方,在美军仓促撤离后,外界一度以为美国彻底放手。
可2025年9月,特朗普竟公开要求“夺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甚至对阿富汗现政府下达所谓“最后通牒”。
话音未落,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四国迅速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反对任何国家在阿富汗新建军事基地。
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划红线。
声明共十一项,核心可浓缩为四个词:尊重主权、地区安全、解除制裁、拒绝军事存在。
尊重阿富汗独立与领土完整——这句话在联合国听来平淡,但在阿富汗语境中重若千钧。
过去几十年,阿富汗从未真正掌握自身命运。
苏联入侵、美国驻军、北约轮替,外部力量轮番登场,阿富汗人自己的声音被彻底淹没。
如今四国联合发声,传递一个清晰信号:阿富汗的未来,由阿富汗人自己决定,不是华盛顿说了算。
尤其那句“反对在阿富汗建立新军事基地”,几乎就是点名美国。
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宣称巴格拉姆是“美国在中亚的战略支点”,试图以此彰显强硬姿态。
但现实是,巴格拉姆早在2021年就被美军连夜抛弃,设备未拆、文件未焚,塔利班接手后已将其改造为训练与后勤枢纽。
现在想“夺回”?
塔利班不会答应,四国更不会坐视。
声明还要求立即解冻阿富汗海外资产。
这笔资金规模巨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估算,被冻结的阿富汗政府海外资产超过70亿美元,占其外汇储备九成以上。
美军撤离后,阿富汗经济迅速崩盘:银行系统瘫痪,物价飞涨,民众排队数小时只为购买基本口粮。
人道援助因制裁受阻,普通家庭靠国际粮食勉强维生。
四国将“归还资金”写入联合声明,不是空谈原则,而是直击稳定命脉。
没有流动性,谈何重建?
谈何反恐?
谈何民生?
把这些要素拼合,一种新趋势浮现:阿富汗问题的解决路径,正从“外部强加”转向“本地区主导”。
过去是美国带着盟友说“我们来帮你”,结果帮成了战场;现在是邻国说“我们来商量着办”,不靠大兵压境,而靠经济协作、安全协调与主权尊重。
这种转变未必完美,但至少扎根现实。
为何偏偏是这四国达成高度一致?
表面看,它们体制迥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俄罗斯是前苏联继承者,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核国家,伊朗是什叶派神权共和国。
但深入利益结构,协同逻辑清晰。
对中国而言,阿富汗紧邻新疆,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
西部安全与阿富汗局势直接挂钩。
2023年,中国边防部队在帕米尔高原截获一批越境武装分子,其供述称来自阿富汗楠格哈尔省。
恐怖主义、毒品、非法移民若借道渗透,将直接冲击新疆反恐成果。
这不仅是外交议题,更是国土安全现实。
同时,阿富汗是“一带一路”西向关键节点。
从中巴经济走廊经阿富汗进入中亚,再连通伊朗、土耳其,可大幅缩短亚欧物流时间。
但前提是阿富汗稳定。
中国近年持续提供援助:2022年运送5000吨小麦,2023年交付新冠疫苗与医疗设备,2024年派遣工程师修复喀布尔供水系统。
这些行动低调却持续,体现“以发展促稳定”的实践逻辑。
俄罗斯的考量聚焦战略纵深。
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至今是其军事教材中的经典反面案例。
那场战争耗尽国力,加速解体。
如今俄罗斯最警惕北约借阿富汗重返中亚。
中亚五国中四国属独联体,与俄有集体安全条约。
若美国重建军事基地,等于在俄“后院”插刀。
此次俄方积极参与声明,本质是守“南大门”。
更微妙的是,俄罗斯近年与塔利班接触升温:2024年首次提供人道物资,并允许其代表参加莫斯科阿富汗问题磋商。
这种“接触但不承认”策略,既维持影响力,又避免激化矛盾。
巴基斯坦的处境最直接。
巴阿边境线长达2600多公里,地形复杂,历来是恐怖分子与走私团伙通道。
境内“巴基斯坦塔利班”(TTP)频繁袭击,其训练营地多设于阿富汗境内。
2024年12月,白沙瓦警察学院遭袭,30余人死亡,调查确认袭击者自阿富汗越境。
这种家门口的威胁,迫使巴基斯坦将阿富汗稳定视为国家安全核心。
巴基斯坦的角色也在升级。
作为全球唯一伊斯兰核国家,其在穆斯林世界分量本就不轻。
2025年初,巴沙签署防务合作协议,虽细节未公开,但外界普遍认为涉及情报共享与联合反恐。
加上中巴经济走廊与瓜达尔港的战略价值,巴基斯坦已从“受影响者”转向“区域安全塑造者”。
此次能与中俄伊同步发声,显示其外交自主性增强。
伊朗同样承压。
西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本就贫困动荡,近年大量阿富汗难民涌入,加剧水资源与就业紧张。
更严峻的是毒品走私——阿富汗是全球最大鸦片生产国,伊朗是北上主要通道。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数据显示,伊朗年缴获海洛因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毒品不仅毒害青年,还滋生黑帮与腐败。
阿富汗能否恢复秩序,直接决定伊朗西部能否安宁。
这四国,东、北、南、西,恰好将阿富汗围合。
利益诉求虽有差异,但核心目标高度一致:阻止外部势力再插手,防止阿富汗成为新冲突策源地。
这种“包围式合作”过去难以想象——中俄有战略协作,巴伊存教派分歧,俄巴曾是冷战对手。
但现实利益面前,历史恩怨暂时退让。
这种务实转向,恰恰说明阿富汗问题已到必须由本地区国家联手解决的临界点。
美国呢?
它到底想干什么?
其态度矛盾得令人费解。
2021年拜登政府仓促撤军,称阿富汗为“无底洞”“战略泥潭”,强调美国不再为他人安全买单。
四年不到,特朗普却高喊“夺回巴格拉姆”。
这种反复,暴露的不是战略清晰,而是焦虑烦躁。
阿富汗地处南亚、中亚、西亚交汇,地理上就是“十字路口”。
谁控制此地,谁就能对中俄伊巴形成战略牵制。
冷战时美国支持圣战者抗苏,“9·11”后以反恐为名长期驻军。
本质上,美国从未将阿富汗视为主权国家,而是地缘棋盘上的棋子。
但美国还有能力再下一盘大棋吗?
过去二十年,投入超2万亿美元,死亡2400多名士兵,换来亲美政权迅速崩溃、塔利班重新掌权、全球信誉受损。
美国国内早已厌战。
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底民调显示,70%以上民众认为“阿富汗战争是错误的”,85%反对“任何形式军事重返”。
更关键的是,美国战略重心已明确转向印太。
强化美日韩同盟、升级关岛基地、推进“印太经济框架”,均需资源倾斜。
国防部2025财年预算案明确要求“优化全球兵力部署,优先保障西太平洋与本土防御”。
在此背景下,“重返阿富汗”更像是竞选话术,而非真实战略。
即便美国真想回去,阻力也大到难以逾越。
塔利班绝不会允许外国军队重返。
2025年8月,其发言人明确表态:“阿富汗不会再成为任何国家的军事基地。”
四国联合声明更构成政治与安全屏障——中国有经济影响力,俄罗斯有军事威慑力,巴基斯坦有地理通道,伊朗有区域网络。
任一方向反弹,都足以让美国付出极高代价。
讽刺的是,美国连基本外交存在都难维持。
2021年撤军后关闭驻喀布尔使馆,仅在卡塔尔设“阿富汗事务办公室”。
2024年虽有消息称考虑恢复有限接触,至今无实质进展。
连对话渠道都断裂,还谈什么“夺回基地”?
相较之下,四国推动的多边机制反而渐显实效。
“邻国外长会”已举行五轮,聚焦反恐情报共享、边境联合巡逻、人道援助协调;上合组织将阿富汗问题纳入常设议程,2024年首次邀请塔利班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会;“莫斯科模式”磋商成为各方交换意见的重要平台。
这些机制不完美,但立足本地区、尊重现实、逐步推进。
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正因为所有试图武力征服它的外部强权最终折戟沉沙。
19世纪英国三次英阿战争,次次惨败;苏联入侵十年,耗尽国力黯然退场;美国驻军二十年,最后连夜逃跑连国旗都忘了降。
历史反复证明:枪炮解决不了阿富汗问题。
今天,一种新可能性正在浮现。
它不依赖外部军事干预,而依靠邻国协调合作;不强加政治制度,而尊重阿富汗自身文化与社会结构;不空谈民主自由,而聚焦粮食、电力、医疗、就业等民众最关切议题。
这条路径或许缓慢,或许曲折,但至少扎根现实。
挑战依然巨大。
塔利班内部派系林立,治理能力有限;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外援;女性权利、教育普及、法治建设等议题敏感复杂。
但至少,现在有了由本地区国家共同维护的“安全缓冲带”,避免外部势力再次搅局。
有网友说:“以前是大国轮流来阿富汗‘上课’,现在是邻居们一起‘监考’。”
这话带点戏谑,却不无道理。
谁最关心阿富汗稳定?
不是远在万里的华盛顿,而是每天面对难民潮、恐怖袭击、毒品走私的邻国。
它们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
阿富汗真正的转机,或许就藏在这场由周边国家主导的集体行动里。
不是靠谁的恩赐,不是靠谁的武力,而是靠一种新的区域共识:这片土地,该由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他们的邻居,一起来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