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厦门老炮儿叹息认错,咖啡街变了,沙坡尾也没那味了

发布日期:2025-11-20 13:03    点击次数:68

得,朋友,深夜了,咱俩碰个杯,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最近我刷到一篇东西,是个在厦门混了二十年的地产老炮儿写的。这哥们叫李亚明,开头就一句“认栽认错”,把我给看乐了。人到中年,能说出这四个字,要么是真活明白了,要么就是被生活盘得没脾气了。我估摸着,他是前者。

他说,他觉得厦门“正在快速失去被爱的理由”。

嘿,这话可真够狠的。就像你跟你谈了半辈子的媳妇说:“亲爱的,你现在是挺好看,但越来越没劲了。”你猜怎么着?你离睡沙发就不远了。

但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分量不一样。他不是游客,不是路过打卡的网红,他是真金白银往里砸过,把青春和事业都押在这座岛上的人。他爱过厦门,而且是那种见过你素颜、知道你所有毛病之后,还愿意跟你过日子的爱。所以当他说“不爱了”,这事儿就大了。

这让我琢磨一件事儿:我们到底为什么会爱上一座城市?

是因为它高楼大厦,GDP蹭蹭涨?拉倒吧,那是市长报告里的词儿。是因为它干净整洁,马路宽得能开飞机?也未必,那样的城市就像个穿了高级西装但毫无幽默感的精神小伙,看着挺拔,处着累。

要我说,爱上一座城,跟爱上一个人一个道理。你爱的,是她的“毛病”,是她那些不完美但独一无二的“德性”。

是清晨拐角那家开了三十年的面线糊,老板娘记性比你还好,不用开口就知道你要加醋肉还是大肠。是傍晚海边那股咸湿又带着点鱼腥味的风,吹在脸上,一天的疲惫好像都能吹散。是某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棵开得无法无天的凤凰木,那股子生机勃勃的“骚劲儿”,让你觉得活着真他妈带劲。

这些东西,书上管它叫“城市肌理”,叫“烟火气”。说白了,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而李亚明这哥们通篇说的,其实就是一件事:厦门的灵魂,正在被一点点抽走。

他提了好几个地方,个个都像往我这老厦门的心口上扎刀子。

先说西堤那条咖啡街。我记得当年,那地方简直是文艺青年的耶路撒冷。筼筜湖那时候水还有点味儿,但这不妨碍一群理想主义者,把一楼的住宅叮叮当当敲成了咖啡馆。你坐在那儿,喝一杯三十块的拿铁,看着窗外的湖和白鹭,感觉自己就是全世界最懂生活的人。那种自发的、野蛮生长的气质,是真迷人。

结果呢?火了,租金涨了。你懂的,中国故事的下半场永远是这个剧本。咖啡馆扛不住了,换成了更赚钱的餐厅、培训班。那条街还在,但“那股劲儿”没了。就像一个原本有趣的摇滚乐手,为了挣钱,开始唱“我们一起学猫叫”。

管理者也不是没看见,但他们的思路就像个蹩脚的程序员,只会复制粘贴。他们觉得,哦,咖啡馆火了,那我们就多搞点“文创园”。

于是就有了沙坡尾。

沙坡尾那地方,底子多好啊。避风坞里停着老渔船,旁边是厦大,是南普陀,历史和青春在这儿搅和在一起。结果呢,搞了个“艺术西区”,弄了几个集装箱,刷上五颜六色的漆,塞进去一堆卖义乌小商品的“文创店”。

这就叫文创了?

我曾经大清早在那儿溜达,亲眼看见一个本地的老阿婆,蹲在地上,手法利落地处理一条河豚。那眼神,那动作,又快又狠,充满了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掌控。那画面,比一百个“文杜撰创”的集装箱加起来,都他妈有力量。

这才是沙坡尾的魂啊!你把它当成一个旅游景点来“打造”,就等于亲手给它做了个开颅手术,把脑子掏空了,换进去一堆塑料泡沫。那个叫“再生海”的livehouse关门那天,我觉得沙坡尾的青春期也跟着结束了,提前进入了油腻的中年。

更别提海湾公园了。那地方的晚霞,真的,你看过一次,这辈子都忘不了。火烧云起来的时候,整个天和海都在燃烧,那种壮阔和激烈,让你感觉自己渺小得像粒灰尘,但又因为见证了这瞬间而感到无比富足。

这么一块宝地,规划得跟闹着玩儿似的。生硬的中轴线,莫名其妙的草坡,一副“我很努力想搞出点设计感但实在才华有限”的尴尬样子。我记得南非世界杯那会儿,沿岸一排酒吧,热闹得像过节。海风、啤酒、足球、嘶吼……那才是公园该有的生命力。

后来呢?酒吧没了。说是为了“公平”,为了还给市民一个晨练的地方。

这话听着多耳熟。为了整洁,我们把路边摊赶走了;为了安全,我们把老街区的巷子堵上了;为了“城市形象”,我们把那些乱七八糟但充满活力的东西,都给“规范”了。

我们得到了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一座像无菌实验室一样,干净、安全、高效,但冰冷得没有一丝人味的城市。你走在这样的城市里,就像在逛一个巨大的、规划完美的商场,所有东西都明码标价,所有路线都经过精心设计,你很舒适,但你总觉得,缺点什么。

缺什么?缺的是“意外”,是“惊喜”,是那种你拐进一个巷子,不知道会遇见什么的“可能性”。

中山路,曾经的厦门脸面。现在呢?你去走走看。千篇一律的伴手礼店,卖着全国同款的“老酸奶”和“大鱿鱼”。那些南洋风的骑楼还在,但它们变成了背景板,成了游客拍照的道具。住在里面的老居民呢?早被高昂的商业成本挤走了。一条没有了居民的街道,还能叫街道吗?那叫景区。

还有八市。那地方潮湿、昏暗,混杂着海水的咸腥和人世的喧嚣。很多“体面人”嫌它脏乱差。但李亚明的朋友说得好,那儿的品类、价格、鲜度,都到位。那是一个活着的市场,一个跟海洋血脉相连的地方。

全世界多少著名的鱼市,比如西雅图的派克市场,东京的筑地市场,人家怎么就能做到既干净又有气氛,既是本地人的菜篮子,又是游客的朝圣地?

我们呢?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取缔”或“改造”。一改造,就又是那套“整齐划一”的审美。结果就是,把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硬生生整成了个没有表情的蜡像。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骂我了。老姜你个喷子,光动嘴皮子,站着说话不腰疼。城市发展不要钱啊?管理不要成本啊?

我懂。我太懂了。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管理惯性”和“审美贫瘠”。

我们的很多城市管理者,他们不是坏,他们只是懒,以及缺乏想象力。在他们眼里,城市就是一张巨大的Excel表,人口、GDP、绿化率、道路面积……所有东西都得是量化的、可控的。对于那些无法量化、无法控制的“灵魂”,他们本能地感到恐惧和排斥。

“烟火气”怎么量化?“人情味”的KPI是什么?“城市记忆”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吗?

不能。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麻烦”的东西都抹掉。用笔直的线条代替弯曲的巷子,用统一的招牌代替五花八门的个性小店,用宏伟的广场代替自发形成的热闹角落。

这就像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家长,把孩子所有带泥的玩具都扔了,逼他穿上白衬衫去弹钢琴。孩子是“优秀”了,但也不快乐了。

李亚明在文章最后说,他来厦门,源于一连串错误。但这座城市用它的咖啡味、海风、晚霞和鱼腥味,接纳了他的错误,给了他二十年的丰厚人生。

这话说得真好。

一座伟大的城市,恰恰在于它的包容性。它能包容错误,包容混乱,包容那些不那么“高级”但生机勃勃的东西。它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能在这里喘口气,犯个错,然后重新开始。

当一座城市开始变得越来越“正确”,越来越“完美”,它其实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刻薄,越来越无趣。它正在失去那些真正让人爱上它的理由。

我不知道厦门最终会走向哪里。也许它会成为一个光鲜亮丽的国际旅游城市,房价更高,游客更多。但到那时,我可能会像李亚明一样,站在空旷而完美的海湾公园,无比怀念那个曾经可以在路边小酒吧,就着海风和烤串看球的,有点乱七八糟的夏天。

因为那样的厦门,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偶像。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碰个杯,聊聊你心里的那座城吧。它还好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