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四后”之首邓绥(四):临朝16年的“无冕女皇”,卖官鬻爵是污点,还是救国之策?
发布日期:2025-09-18 22:35 点击次数:190
东汉时期的邓绥,在众多皇后圈子中是一个传奇人物。她出生名门之后,是刘秀开国元勋、明帝的老师邓禹的孙女,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5岁入宫,16岁被封为贵人,22岁被封为皇后;和帝驾崩时,她年仅25岁,先后扶立年幼的殇帝(出生100天)、安帝(时年13岁),以太后身份,执政达16年,成为实际上的“无冕女皇”。
邓绥以女性之身,在幼主接连即位、朝局动荡、内忧外患频发的危难之际,临朝称制16载。她既以政治家的魄力厉行改革,稳定朝纲,又以女性特有的仁厚体恤民瘼,纾解民困。史学家称之为东汉“六后临朝”中的最贤者,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被誉为“皇后之冠”。但是,“卖官鬻爵”,也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污点,更有学者称之为“开东汉卖官爵之先例”。
(永初三年)三公以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后汉书·安帝纪》
根据《后汉书·安帝纪》记载,永初三年(109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奏请朝廷,允许官吏与百姓缴纳钱财或粮食,以此换取“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小吏”“缇骑”“营士”等不同等级的爵位或官职,按缴纳数额分级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或官职。
两汉沿袭秦代军功爵制,依军功大小而授爵拜官;和平年代实行了征辟选仕制,被选拔的对象必须具备孝悌、清廉、正直、精通史经;另外,就是举孝廉,由郡和各诸侯国推荐“孝廉”,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再由尚书台根据其表现分配实职,通常担任县令、县长、县丞、郎官等中级官职。
然而,这套成熟的官员选拔制度,在邓太后执政时期却因极端财政压力而被暂时打破。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面对空竭的国库与频仍的灾难,邓太后在危局之中,不得不将“卖官鬻爵”暂定为权宜之策。这一看似有悖于两汉选官传统的举措,实则是她在天灾人交困之下的艰难抉择。连年对羌作战、加上地震、水旱、蝗灾相继爆发,致使国家财政濒临崩溃。
笔者根据《后汉书·殇帝纪》《后汉书·孝安帝纪》的记载,将邓太后辅政期间(公元106-121年)的重大灾害记载进行梳理汇总。
邓太后辅政期间的16年间,有明确记载的重大灾害64次,其中频繁发生的是地震(17次)、水灾(9次)、旱灾(7次)、冰雹(6次)、大风(6次)、蝗灾(6次),灾害的破坏性之大,受灾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不仅如此,以上重大灾害平均每年4次以上,这种持续不断的巨大自然冲击,持续时间长,导致东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之后,国力急剧衰退。极端自然灾害持续频发,四夷外侵,盗贼内起,导致国库空虚,老百姓饥寒交迫。用以方式救济灾难困苦,缓解社会矛盾,也许是当时不得已的临时政策。
特殊时期,通过卖官鬻爵,来缓解国库匮乏,并非邓太后首创。首次将卖官鬻爵系统化、制度化并明确见诸史册,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直接原因是,连年对匈奴用兵,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其关键措施如下:
设立“武功爵”:为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首次创设了用于买卖的“武功爵”,明码标价。多种纳捐方式:百姓可以通过缴纳奴婢、粮食、羊甚至直接出钱来购买爵位或官职。赋予特权:购买这些爵位的人可以享受免役、赎罪、优先补吏做官等特权。
因此,汉武帝设立“武功爵”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成熟的卖官鬻爵制度。可见,邓太后以国用不足,准许卖官鬻爵,并非首创,而是沿袭前朝先例。
此举虽然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困局,但是也为东汉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纵观历史长河,治国从无万全之策,但制度的缺口一旦打开,往往走向难以控制的深渊。此后东汉卖官鬻爵现象愈演愈烈,至桓灵二帝时竟成常态:汉灵帝更在西园公然设立卖官所,连三公九卿都明码标价(如曹操之父曹嵩,便是花巨资买下太尉之职),彻底践踏了选官制度的公正性,促使了东汉后期吏治更加腐败。#历史人物#
邓太后执政16年,在内忧外患中稳住了东汉江山。卖官鬻爵虽是她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但更是时代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是否应该多一份理解,少一分苛责?
如果是你,在那个位置上,又会怎么做?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往期精彩回顾:“新野四后”之首邓绥(一):6岁读史书,15岁入宫,她凭什么在25岁走向权力之巅?
“新野四后”之首邓绥(二):25岁临危受命!拥立出生100天的刘隆为帝,以太后身份开创16年执政传奇
“新野四后”之首邓绥(三):内忧外患之际力挽狂澜,是否要为东汉的衰败“背锅”?
东汉开国首勋——新野人邓禹:进思尽忠报国,运筹帷幄,退显高风亮节,教养子孙
新野世家子弟邓训的安边之道:以恩信化干戈,开创东汉民族和睦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