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谢幕
发布日期:2025-08-18 05:18 点击次数:111
当恒大的名字在8月12日的夜色中与退市二字相缀,这家曾在地产江湖翻涌风云的巨擘,终究迎来了谢幕的序曲。
当恒大的名字从资本市场上悄然隐去,留下的不仅是让人瞠目的债务数字,更留下行业转型阵痛的深刻印记。
01
恒大退市在即
该来的还是要来了。
2025年8月12日晚间,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披露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股份最后上市日为8月22日,8月25日起正式退市。
这一公告源自联交所信函,明确因恒大未能满足复牌指引要求且股份暂停买卖未在2025年7月28日前恢复,故而触发退市程序。
作为曾跻身全球房企前列的头部企业,恒大的退市消息迅速引发市场讨论和震荡,其影响已远超单一企业范畴。
根据港交所数据,截至恒大停牌时,其股价为0.163港元/股,总市值21.52亿港币,较巅峰时期4000亿港元市值相去甚远。这样的落差也意味着,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股民,手中所持恒大股票价值大幅缩水,退市更是让翻身的希望几近破灭。
恒大不止是一家企业,无论是发家,还是坍塌,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可以说,恒大的高杠杆扩张模式,曾是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期的典型代表。通过 “拿地-融资-建设-销售” 的高周转闭环实现规模扩张,恒大巅峰时期年销售额突破7000亿元,土地储备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
而此次退市,实质上宣告了这种激进模式在行业调控深化背景下的失效。甚至有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坦言,恒大事件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出清的重要案例,将推动行业加速向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的良性循环转型。
在资本市场之外,恒大暴雷的影响依旧明显。恒大2023年中报显示,其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达1.06万亿元,涉及建筑材料供应商、工程承包商等数千家企业。部分与恒大合作的供应商因账款拖欠陷入资金链困境,其中不乏中小型企业。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业对恒大集团的表内贷款余额约4000亿元,虽通过风险缓释工具进行了部分对冲,但仍面临一定不良资产压力。
此外,恒大在全国范围内尚有超200个项目处于建设或交付阶段,涉及业主超50万户。如今退市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业主对房屋交付进度的担忧加剧。
02
四年的挣扎与沉浮
自2021年9月恒大集团首次公开承认流动性困难,四年时间里,这家地产巨擘的自救之路布满荆棘。
据媒体梳理,恒大暴雷的直接导火索是 “三条红线” 监管政策的实施,截至 2020年末,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均不满足监管要求,成为 “红档” 企业,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紧。
债务压力始终是悬在恒大头顶的利剑。根据恒大2023年中期财报,恒大的总负债约2.39万亿元,其中有息负债5818.11亿元,涵盖银行贷款、公司债、海外债等多种形式。
为化解债务风险,恒大启动了史无前例的资产处置计划。其公告披露,2022年至2023年间,恒大累计出售资产回笼资金超1000亿元,包括香港总部大楼、盛京银行股权、新能源汽车业务部分股权等核心资产。但由于市场环境低迷及资产权属复杂等问题,恒大多项资产处置价格低于评估价,其中香港总部大楼的出售价较2019年购置价折价约30%。
除了处置资产外,保交楼工作也是恒大自救的核心抓手。自恒大暴雷后,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恒大项目保交楼专班,通过引入纾困资金、协调施工单位复工等方式推动项目建设,仅广东省已投入超200亿元专项借款用于恒大项目收尾。
据恒大官网披露,2022年恒大累计交付房屋30.1万套,2023年交付41.7万套,2024年上半年交付12.8万套。但由于部分三四线城市的项目仍存在施工进度之后问题,伴随项目销售疲软,资金回笼依旧没有达到预期。
2022年3月,被逼入绝境的恒大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意图通过债务重组化解约2000亿美元境外债,由于债权人对重组条款分析较大,方案历经三次修订仍未达成一致。
至于境内债务重组,同样进展缓慢。根据恒大公告,截至2024年末,恒大仅与不足30%的境内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这也让不少债权人走上法律维权之路。截至2025年6月末,恒大集团及子公司涉及的3000万元以上未决诉讼达2631件,标的总额约6488.77亿元,主要涉及合同纠纷、金融借款纠纷等类型。
随着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恒大更是彻底失去抵抗能力,至此坐上滑梯,向着退市一路下滑。
03
未来还有恒大吗?
随着退市程序的推进,恒大的未来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地摆在公众面前,清盘人主导的资产处置将成为化解债务的核心手段。
据港交所公告,负责恒大清盘事宜的联合临时清盘人已接管恒大逾100家境内外附属公司,涉及资产价值约270亿港元。清盘人在2025年6月的债权人会议上披露,已变现资产约20亿港元,其中1.67亿美元已进入偿债准备金账户。
但这些资金与恒大数千亿债务相比,仍是杯水车薪。有媒体分析,按照目前处置进度,恒大资产全部变现,可能需要5-8年的时间。
好在恒大的社会层面影响正在逐步降低。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8个省份将恒大项目纳入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范围,累计拨付资金超过800亿元,保障了超30万户业主的住房权益。此外,各地政府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也在不断帮助恒大集团及关联企业失业员工再就业,逐步抹平恒大事件对于社会及行业的冲击。
那么以后,还会有恒大么?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未来的恒大与如今将大不相同。
恒大2024年年报显示,其当年新开工项目仅12个,竣工项目78个,销售金额约870亿元,较巅峰时期下降超85%,这其中,绝大部分都为保交楼项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恒大在全国商品房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5.2%,下降至2024年的0.8%。与此同时,全国商品房市场集中度仍在进一步提升,前10房企销售额占比达到2024年全年的35%。
可以说,恒大已失去在地产市场的竞争力,未来将把精力聚焦于现有项目的竣工交付,而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
而在现有项目完成之后,恒大准备做什么,暂时已不为人所关心和考虑。
中国地产行业曾在高杠杆赛道上狂奔的日子,如同褪色的旧影,逐步淡入时光的褶皱,在告别激进扩张的喧嚣后,如今正于沉静中寻找与时代共振的新节奏。
而恒大的故事,终将成为写在行业年轮里的一段特殊注脚,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起伏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