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五杰:清王朝末路希望,三人身死两例凋零
发布日期:2025-08-13 20:22 点击次数:199
晚清五虎:清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三人被杀,两人落魄。
在1799年,也就是嘉庆四年,清朝的太上皇爱新觉罗·弘历离世,享年89岁。他实际上掌控清朝政权长达64年,其中前60年是作为皇帝,之后的四年虽称太上皇,但仍掌握实权。乾隆皇帝的去世,标志着清朝辉煌的康乾盛世时代的终结。
在乾隆皇帝统治期间,满洲八旗的勇武精神逐渐衰退,曾经的八旗勇士们也变成了北京城中的普通人。到了嘉庆和道光时期,清朝只能依靠绿营兵如杨遇春和杨芳等来维护秩序。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晚清五虎成为了重要的人物,他们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汉族地方势力夺取了国家的军事控制权,这是汉人被压制两百多年后的一次重大突破。通常来说,一个王朝到了这一步,政权的更替往往已经不远了。但就像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清朝皇室也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性。虽然满洲八旗并非全是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他们在清朝末年仍然尽力为维持皇室的统治而努力。他们是晚清政坛上满洲皇室最后的骄傲,也是清帝国最后的“救命稻草”——晚清五虎。
晚清时期的几位重要人物有端方、铁良、恩铭、载泽和良弼等。虽然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仍尽力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贵族试图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复兴八旗的威风,重拾满族的英勇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国力逐渐衰落,八旗军队也失去了战斗力。尽管晚清五虎等人试图挽救这个局面,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清朝的衰落趋势。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五位大臣的事儿。
01
穆尔察·铁良
铁良,字宝臣,是满洲镶白旗的一位贵族后代。他以精通军事著称,曾是荣禄手下幕僚的一员,得到了荣禄的许多指导和教导。
在1903年,朝廷决定派铁良去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他开始在北洋新军中任职,主要任务是帮助袁世凯编练新军,但实际上他的主要职责更像是一个监督者,确保新军的训练质量和方向符合朝廷的期望。
1910年,铁良被派到江宁当将军,负责管理江南的清军。这个职位让他好几次跟革命军交手,但在辛亥革命时,他在南京跟革命军打仗并没有占到便宜。眼看大局已定,铁良也无力回天,无法阻止革命的发生。
清朝结束后,他联合了一些皇族成员成立了宗社党,反对袁世凯和南北和谈,力图保住清朝的政权。
袁世凯成立政府班子后,宗社党就解散了,铁良开始寻求外部帮助。他经常在青岛、大连和日本之间奔波,与肃亲王善耆等人一起策划恢复清朝统治的计划。不过,这些尝试最后都没有成功。
铁良在复辟没成功后,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回到天津的租界住下,等待新的时机。到了1931年,他加入了护送溥仪去奉天的队伍。在这次行动中,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日本支持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铁良也参与了这个过程。
1938年5月11日,铁良在天津的英租界戈登道的住所因病去世。
托忒克·端方
托忒克·端方,来自满洲正白旗,人称午桥,是清朝末年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是满清官员中的一员改革者,一个既聪明又有才能的人。
在那次改革期间,他负责管理农工商总局,推动了不少新政策,为改善社会状况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在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慈禧太后发动了一场政变,结束了这次改革,他也因此被冷落了一段时间。
历史上充满了各种转折和机会。在1905年,端方被重新任命为湖南巡抚,再次成为政坛上的活跃人物。之后,他与载泽、戴鸿慈、徐世昌和绍英一起出国考察宪法制度,积极投身于预备立宪的各项准备工作。
1911年,清朝政府把四川民间修建的铁路收为国有,并把修建铁路的权利卖给了外国银行,这让四川百姓非常不满,从而引发了保路运动。清朝政府解除了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职务,任命端方为新的四川总督,并派湖北的新军前往四川。然而,这些新军在行进途中发生了兵变,端方也被刘怡凤等士兵挟持了。
端方在被抓的时候说自己本来是汉人,姓陶,加入清朝军队后,在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都做过重要官职,对士兵还算不错。但大家说:“这都是个人恩情,今天的事是国家的大仇,不能只看个人恩情。”最后,端方和他的弟弟端锦一起被杀。
清朝为了表彰端方的忠诚和功绩,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赐谥号忠敏。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端方的头颅被运到武昌示众,后来由他的长子端继先找回,并运回北京安葬。
于库里·恩铭
恩铭,名叫新甫,是库里家族的后代,还是晚清时期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的女婿。
1886年,恩铭被任命为宿州同知,开始治理黄河。接着,他整顿了盐务,处理了刑事案件,还赈济了灾民。他的努力和才干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堵筑黄河决口的功绩也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
1906年,恩铭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在他任职期间,恩铭积极推动新政策,大力兴办学校,支持实业发展,并编练新军和警察队伍。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重视正统学问,强调伦理道德”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对安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他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成立了马队、炮队、步兵队和工程辎重队等。同时,为了压制建德红莲会和霍山地区人民反对外来宗教的斗争,他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的巡警学堂被徐锡麟刺杀,这次事件也导致了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失败。
徐锡麟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成员,一直在策划暗杀和武装起义。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他借机向恩铭敬礼并递上学生名单,同时报告说有革命党人在行动,这是他与陈伯平、马宗汉约定起义的暗号。恩铭感到惊讶并询问时,陈伯平用力扔出了一颗炸弹,但炸弹没有爆炸。
徐锡麟和陈、马等人向恩铭开枪射击,恩铭被打中七弹后身亡。接着,徐锡麟带领革命党人攻占军械所,击毙守兵,但最终被清军包围并逮捕。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恩铭的牺牲和徐锡麟的英勇行为鼓舞了革命党人继续奋斗。
清朝皇族成员,名为载泽。
载泽是满洲正黄旗的成员,也是清朝皇族的一员。他享有镇国公的爵位继承权,妻子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因此他在宫廷里地位显赫。在他的生涯中,他主要代表了立宪派的观点。
1905年7月16日,光绪三十一年,载泽和几位官员,包括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以及商部右丞绍英,一起出国考察宪法制度。这件事后来被称为“五大臣出洋”。
考察结束后,载泽写了一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建议实行宪政来减少革命党的影响力。不过,这份建议并没有受到朝廷的足够重视,反而因为个人利益,最终变成了“皇族内阁”的笑话,宪政的实施也因此彻底失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袁世凯重新出现在政坛,载泽也因此离开了政治舞台。这是一个充满波折和变化的时代,他的政治道路因时代的巨变而彻底改变。
1928年,也就是民国十七年,孙殿英盗取了慈禧太后的陵墓。后来,清朝皇室的代表载泽重新安葬了慈禧太后的遗体。
清朝结束后,载泽没有加入中华民国政府工作,也没有做生意赚钱。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他只能卖掉家里的东西来养活自己。到了民国初期,他已经非常穷困,最后在1929年忧郁地去世了。
爱新觉罗·良弼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实际上他是清朝的一个重要官员。在那个时代,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虽然他的名字不常见,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良弼是满洲镶黄旗的一名贵族,字叫做赉臣。他是满清宗室,也是晚清五虎中最有力量的一位。
在早年间,良弼前往日本求学,进入了士官学校的步兵科。他在那里成绩优异,还积极与当地青年才子交往,广纳贤才。到了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良弼被提拔为练兵处军学司的监督,负责新军的训练和组建工作。在这个关键的岗位上,他大力招募人才,充实新军的力量,其中包括吴禄贞、哈汉章、沈尚谦、卢静远和章递骏等,这些人在军队中备受尊敬。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良弼坚定支持帝制,反对共和制度。他与溥伟、铁良等人成立了宗社党,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反对任何形式的和谈。他极力主张启用袁世凯来维持清朝的统治。
在与革命军的谈判毫无进展后,良弼联合溥伟、铁良等人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持会”,也被称作“宗社党”,他们坚决反对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良弼希望通过铁良统领的效忠清朝的军队与革命军决一死战,来维护清朝的统治。虽然良弼已经不再领导禁卫军,但他在这支部队中仍有很高的威望,铁良在军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宗社党的声势仍然不小。
发动“北京政变”后,张绍曾内阁施加压力,迫使协理大臣奕劻离职。接着,他联络满族议员阻止国会召开。随后,张绍曾指使京师治安机关,即步军统领江朝宗,派兵包围国会,企图强行解散国会。
但是,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停止。1912年1月19日,宗社党发布声明,要求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但是,一切都太迟了。革命的潮流无法阻挡,清朝的皇帝已经退位。
到了这个时候,良弼的结局也已经注定。1912年1月底,当良弼议事结束后回家,在家门口被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的刺客彭家珍炸伤左腿。尽管经过两天的救治,包括做了截肢手术,但良弼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去世。临终前,他说:“炸我的人是英雄。我死后,大清也就完了。”
良弼去世后,宗社党成员四散而去,袁世凯不再受到任何约束。接着,他与南方的革命党人进行了谈判,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正式宣布退位,结束了长达267年的统治。
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这五个人虽然各有才华和背景,但他们想要挽救清朝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他们有的推动新政策,有的训练新军队,有的提倡君主立宪制度,但在清朝最后十年,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维持清朝统治,最终都未能如愿。
因为他们做的事情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满洲贵族想保住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