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局势变了,内塔尼亚胡担心的事情真的来了
发布日期:2025-07-26 03:08 点击次数:189
深更半夜的议会走廊,突如其来的摔门声如同撕碎了一张陈年的契约。
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从68席骤然缩水至61席,他用以维系权力的战争机器,第一次被证明挡不住自家后院燃起的火焰,哈瑞迪犹太人焚烧征兵令的烈火,正以燎原之势烧向他根基不稳的王朝。
以色列的局势,确实在一夜之间风云突变,那个内塔尼亚胡最为忧惧的梦魇,以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呼啸而至了。
一切的爆点,是十天前派发的那5.4万份征兵令。
它像一颗精准引爆的“宗教核弹”,目标直指以色列建国七十七年来超正统犹太教(哈瑞迪)群体享有的免服兵役特权。
这道维系了七十七年的裂缝,终于在战时的高压下被狠狠撕开,露出了内里深刻的社会断层线。
对于视研读《妥拉》经卷为生命全部意义、自诩其精神力量即为国家最坚实“铠甲”的哈瑞迪人来说,强制兵役等同于亵渎信仰。
于是,我们看到了耶路撒冷街头愤怒的图景:身着标志性黑衣黑帽的哈瑞迪年轻人点燃轮胎封锁道路,石块如雨点般砸向防暴警察,伴随他们坚定而隔绝于世俗的口号,“妥拉是我们的铠甲!”
然而,街头的另一侧,则是截然相反的悲怆画面,那是失去儿子的普通以色列父母,高高举起战场上阵亡亲人的遗像,悲愤地质问着这个国家存在的最深裂痕:“凭什么让我们的孩子独自扛棺材?!”这锥心刺骨的发问,随着加沙战事累积的三千余名官兵阵亡名单,随着国库因战争消耗急速攀升的赤字,随着前线战场的残酷损耗,瞬间点燃了覆盖绝大多数世俗以色列民众的熊熊怒火。
就在哈瑞迪人堵塞耶路撒冷4号公路的同一时刻,远方战场传来了不祥的回响,胡塞武装的无人机精准命中内盖夫基地,加沙地带的坦克遭遇蹊跷爆炸夺走三名士兵生命。
战场的胶着与每日更新的伤亡数字,如同冰冷的海水,浇熄了民众对所谓“消灭哈马斯即可停火”这一官方承诺的最后一丝信任。
高达74%的民意明确倒向全面停火,这意味着内塔尼亚胡赖以维持战争合法性、借此延缓国内政治清算的最关键支点,被彻底抽掉了。
曾经被视为“强硬堡垒”的追随者们,正调转方向,加入了街头要求他下台的愤怒洪流。
内塔尼亚胡面临的绞索,远不止这两股力量收紧那么简单。
第三股更为致命的绞索,来自于国内的司法领域。
7月14日,总理心腹约纳坦·乌里奇因泄密罪被起诉,而内塔尼亚胡本人身陷的受贿、欺诈等三项重磅指控的听证会,不过是因法院“夏季休庭”而暂时搁浅。
检方手中那份卷宗里,清晰地陈列着指向26万美元贿款的冰冷证据链条。
对他而言,执掌政权几乎等同于一道免罪金牌。
如今,随着执政联盟濒临崩溃(一旦另一超正统派政党沙斯党的11个议席也流失,联盟将直接暴跌至不足半数的50席),摇摇欲坠的政权摇摇欲坠的,正是他个人的司法豁免伞。
一旦联盟彻底垮塌,等待这位久居权力巅峰的总理的,绝非是悠闲的退休生活,而是铁窗之寒。
更具杀伤力的转折,可能来自于大西洋彼岸那张熟悉而如今疏远的面孔。
当内塔尼亚胡焦头烂额地指望其最坚定的盟友美国施以援手时,现实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闷棍。
特朗普5月中东之行刻意绕开以色列,白宫被曝出正秘密与胡塞武装接触、悄然解除对叙利亚制裁,甚至传出正与伊朗谈判的消息。
在美国的外交盘面上,以色列这个昔日不可或缺的棋子,战略地位似乎正被悄然调整。
更雪上加霜、也更“务实”的打击接踵而至,7月9日,美国对以色列商品加征的17%惩罚性关税的过渡期正式结束,内塔尼亚胡为寻求豁免专程访美却无功而返。
这不仅仅是政治象征意义的冷落,更是直击以色列脆弱经济命脉的重锤。
国内企业哀鸿遍野,裁员如潮。
昔日坚固的盟友之环,正在加速崩塌与切割:德国车企因关税压力裁员关厂,沙特王储对关系正常化按下暂停键,法国更是推动欧盟制裁部分以军指挥官。
内塔尼亚胡在国际舞台上,仿佛被推上了一座迅速缩小的孤岛。
更讽刺的是,当他身边只剩下如国家安全部长阿米猜·奇克利这样的极右翼狂人,发出“可派人暗杀叙利亚总统”之类乖戾叫嚣时,这种狂妄非但不能挽回局面,只会加剧以色列在全球主流视线中的边缘化和孤立感。
以色列此刻的深重困局,绝非仅仅是内塔尼亚胡决策失误的突发产物。
回望2024年,皮尤研究中心那份被许多人忽略的报告,已如同预言般描摹了这个国家的断裂状态:高达91%的哈瑞迪人,只认同自己的犹太宗教身份而非以色列国家公民身份;而与之形成惊人对立的,是59%的世俗以色列人坚信“国家认同必须高于宗教认同”。
在关键的兵役义务问题上,裂痕更加触目惊心,83%的哈瑞迪人坚决反对服兵役,同时却有89%的世俗以色列人疾呼“全民共担国防义务”!这场社会撕裂的根基,更因悬殊的人口增长差异而加速恶化:哈瑞迪群体以年均约4%的高速度膨胀,而世俗群体的增长率仅徘徊在1.5%左右。
以色列,这个建立之初便试图融合犹太宗教传统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国家,在七十七年后,似乎无可避免地滑向了两个价值观、世界观迥异、并行而难以交融的“平行世界”。
内塔尼亚胡在过去数月的豪赌,只不过是在这已千疮百孔的根基上,做了最坏的两面下注,为了维系极右翼的支持,他拒绝实质性结束加沙战事,将国家拖入消耗GDP5%、外资恐慌性撤离40%的经济泥潭;为了一时安抚庞大的哈瑞迪政治票仓,他在兵役改革上优柔寡断、屡次拖延,最终引爆了远超预期的社会对立火山。
这两场赌局,皆已惨败收场。
当三股人潮,高举被扣押人质照片的哀痛家属、抬着覆盖国旗灵柩的阵亡士兵亲友、以及奋力焚烧征兵令的哈瑞迪青年,在以色列不同城市同时汹涌交汇,他们的口号最终汇聚成一句强大的时代呼声:“比比(内塔尼亚胡昵称)下台!”这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深刻揭示了内塔尼亚胡所面对的历史性困境之本质:权力的崩塌,从来都不在导弹的射程之内。
当哈瑞迪青年在街头高呼“妥拉是盾牌”之时,前线的以军士兵却可能因兵力匮乏而陷入弹尽粮绝的险境;当美国将冰冷的关税账单甩进总理府邸,他所依仗的极右翼部长仍在狂妄叫嚣轰炸大马士革。
国际现实利益的冰冷算计与国内积重难返的社会撕裂,构筑了内外双重绞索。
内塔尼亚胡最恐惧的事情确实发生了,这致命的威胁并非主要来自境外射来的火箭弹,那能够摧毁以色列稳定与国家凝聚力的最深伤痕,早已铭刻在自己这面映照国家未来的镜子之中。
以色列局势大变之下的真正风暴,源于社会共识的破裂,源于战后安全依赖模式的崩塌,源于昔日铁盟的疏离。
这一切,才是内塔尼亚胡,亦是整个以色列,必须面对和消解的真正危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