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杨宇霆为何非死不可?张少帅表示别无选择:他是个小人,我玩不过

发布日期:2025-10-27 05:39    点击次数:124

1929年1月11日下午,奉天火车站外,几辆汽车一字排开,一群人簇拥着一个黑衣老头钻上火车。

这个神色慌张的老头子,就是曾称霸东南的直系军阀孙传芳。

他上了这趟前往大连的火车,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丢给卫兵处理。

半年前,孙传芳被蒋、冯、阎联军打败,他拉下老脸,逃亡东北投奔张少帅。

当时老帅张作霖刚刚被日军炸死,张少帅接掌奉系大权,也乐于团结老军阀,给自己站台。

起初,孙传芳以为这个少帅就是普通官二代,没想到在1929年1月10日,张少帅下令于帅府“老虎堂”枪毙了奉系老臣杨宇霆、常荫槐。

这两人,都是张大帅时期的老人,杨宇霆更是号称“小诸葛”,在奉系一言九鼎。

孙传芳在奉天跟杨宇霆多有来往,他的“依奉再起”计划,还把杨宇霆算在内。

结果“老虎厅”两声枪响,惊碎孙传芳大梦,他赶紧逃出奉天。

“老虎厅”事件,也叫“杨常事件”,是张学良一生最受争议的决策之一。

于公,杨宇霆被视为奉系的大脑,不仅参与军事决策,还搞经济建设、军工建设,甚至跟日本人外交对接,也是杨宇霆在参与。

于私,作为少帅的叔辈,杨宇霆不仅看着张学良长大,后来两人还共事过,在直奉战争里互为依靠。

所以直接枪杀杨宇霆,有点太绝情。

张学良晚年的采访中,回忆当时自己无路可走,杨、常二人触及了自己的底线,非杀不可。

一些学者也认为,张学良杀杨、常,让奉系离心,最终导致九一八事变中其他大员一枪不放。

那么在20世纪初,杨宇霆在奉系是什么地位,他人品如何?为什么老帅一死,杨宇霆就要“拿捏”少帅?张学良说对方触及自己底线,这个底线是什么?

(专注古代战争、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一】日本陆士杨参谋,好像有反骨

杨宇霆,字邻葛,辽宁人,1885年出生在辽宁法库。

他的家族清末从河北滦县跑到辽宁,以务农为生。杨宇霆兄弟四人,他读书读得最好,光绪三十年考中秀才。

可惜,次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传统读书人开始转向西学。杨宇霆跑到奉天读书,后来转考军校,1906年公费去日本留学。

短短1年,从一个秀才变成中学生,再抢到留学机会,可见杨宇霆天资不低。

他在日本陆士炮兵科读了3年多,1910年回国。

归国的杨宇霆曾在长春的清军炮兵队当官,没几个月,清朝就灭亡了。

他转而成为北洋军军官,因为喝过洋墨水,曾被派往东北讲武堂担任教官。

当时奉天城的老大是张作霖,他是前清的“关外练兵大臣”,后来又当陆军27师师长。

众所周知,张作霖是“胡子”出身,身边的帮手也都是草莽之辈,军、政、财、学都是一窍不通。

连他带的第27师,内部都是乌烟瘴气,毫无管理,被奉天市民讽为“胡子军”。老张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帮助自己,身边就有人推荐奉天军械厂的小官杨宇霆。

那时杨宇霆还不到30岁,是个不得志的普通军官。但他治军水平不是吹的,帮张作霖整军、修械,第27师扩编,成为张作霖的基本盘。

1916年张作霖驱逐段芝贵后,当上奉天督军,他立刻任命杨宇霆为参谋。

可以说,那时候的张作霖心里,杨宇霆就是他的“白月光”。

这是个他身边极其缺乏的专业军官,加上杨宇霆会说话、会揣摩心思,张大帅对他很器重。

上任2年后,杨宇霆和老同学徐树铮搞了“秦皇岛夺械事件”,吃了段祺瑞几万条枪,奉系出尽风头。

但张作霖没想到,自己的杨参谋对他有二心。杨、徐密谋背张自立,被张作霖发现后遭到驱逐。

在“胡子”出身的张大帅眼里,这种人是他最看不起的——吃里扒外,不忠不义。

而且可以看出在秀才、留学生杨宇霆的心里,是瞧不上奉系这帮粗人的。

放在以前,这种叛徒肯定活不了。可此时张作霖是督军,不是土匪,不能一杀了之,只能将杨驱逐。

【二】杨宇霆:没有少帅,只有小六子

1921年,鉴于直皖战争里自己缺乏帮手,治军困难。加上直奉战争迫在眉睫,张大帅不计前嫌,把在北京赋闲的杨参谋请了回来。

据说那时候张大帅经常嘟囔:“还是邻葛好,谁都不如他啊!”

这次杨宇霆听话许多,因为他发现离开张大帅,自己啥也不是。

回到奉天,杨宇霆感觉自己天地宽阔。

次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杨宇霆担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此战,奉系大败,但杨宇霆后来联络各地军阀,结成联盟,拉拢政客为奉系助威。(根本原因,是陆士毕业学生多,关系网遍布全国)

后来张作霖整编军队,杨宇霆虽然是“整理处副总监”,但出力很多,在奉系内一言九鼎。

整编后,张大帅的“胡子”兄弟们渐渐退居二线,奉系开始用年轻的军校生当骨干。

杨宇霆、郭松龄等人被重用,张大帅还培养儿子张学良当主将。

之后几年,杨宇霆在东北干了不少事。

第一件事,督办奉天兵工厂,花了5年打造中国最一流的军工厂,实现武器弹药的自给自足。

其次,他协助张作霖搞东北土地、财税改革,丈量土地,鼓励垦荒。又大搞公路建设,打破苏、日对东北交通的垄断。

他还搞出了东北海军、空军,让奉系的纸面实力成为全国第一。

对外方面,日本陆士出身的杨宇霆,经常代表张作霖和日本人打交道。奉系向日本人要钱、要枪、要机器,做利益交换,既吃到肉,又不能被日本掐住脖子。

这看似是张大帅手段高明,其实背后很多是杨宇霆出力。

所以当年的大帅府,很多人办事不找老张,就找杨宇霆。因为文件给大帅,也是杨宇霆来看,给意见,最后大帅签字。

所以杨宇霆在张大帅时代是绝对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在全中国,“东北小诸葛”都是响当当的字号。甚至外国列强也想认识他,以打开东北的大门。

那时杨宇霆很少有越轨行为,哪怕有,也不是针对大帅,而是针对其他同僚的。比如他和郭松龄不和,跟张学良也有点矛盾。

1925年末,郭松龄反奉,兵败被俘。

作为少帅的老师,大帅答应押郭松龄夫妇来受审。结果杨宇霆虚传“日本人要劫囚车”的消息,把郭松龄夫妇提前枪毙。

此事,算是少帅和杨宇霆的第一大矛盾。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随后继承大帅的位置。

当时的奉系暗雷涌动,老将们起初推举张作相做东北保安司令,但张作相坚决拒绝,最后才是张学良子承父业。

可人心难测,杨宇霆很快向张学良发难。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论军事能力,张学良是有实力的。

但话又说回来,当大帅,尤其是当奉系这种土匪窝的大帅,不是有专业能力就行的。

关键还得有个人魅力,要够狠、够义气、够聪明,甚至还要有点“混”。

张学良在这方面还差点。他毕竟年纪小,各地的督军、主席大他一辈儿。而且少帅当时有恶习——极其严重的毒瘾,这让叔伯们很反感。

杨宇霆之人,出身低微,是个做题家。他有个缺点,就是傲,谁也看不起。哪怕是少帅,杨宇霆也低看一眼。

比如称呼上,其他将军叫张学良“少帅”或者“司令”,只有杨宇霆叫张学良“小子”“小六子”。

可能杨宇霆觉得这样亲近,毕竟自己认识少帅时,对方还是小孩子。

但张学良毕竟是东北王,他对杨宇霆的态度不满意。

而且杨宇霆经常有意戳张学良的痛处。少帅年轻,喜欢夜生活,白天起得晚。杨宇霆就偏偏一大早来找他办事,冲入卧室叫人。

张学良有时候烟瘾上头,不开会,或者早退,杨宇霆就喊叫:“老帅在的时候,没这个规矩。”

甚至有时候张学良说散会,离席,他继续开会,明摆着和少帅对着干。

杨宇霆这么做,张学良一开始都忍了。因为自己帅椅的屁股没坐热,一切求稳。

杨宇霆是奉系的核心角色,他身后有日本人的关系,有奉系“士官派”的关系,还有和关内军阀的关系。

但到年末,两人的矛盾彻底不可调和,张学良开始思考怎么解决杨宇霆这个刺头。

张、杨两人无法调和的矛盾,就是东北易帜。

【三】张学良:他是个小人,我没办法

张作霖在1928年6月被炸死,7月,张学良就准备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

他这么做,有自己的目的。

第一点,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往大了说,是对东北有野心,随时可能进一步发难。往小了说,是和张学良有杀父之仇,日本人多次派人和张学良谈判,少帅心里都有抵触。

其次,关内的乱战已经烧到了山海关,张学良要么就和老蒋、冯玉祥等人打仗,要么就和日本人合作,威慑老蒋不许北上。

这个仗,张学良知道打不得。

自己刚刚接过基本盘,虽然手上有第3、第4方面军几十万大军,但身边的长辈们,如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等人,很可能不支持他。

如果他开战,吉林、黑龙江、热河造反,联合外人推翻自己,他爹留下的事业就完了。

所以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是深思熟虑的。

反对易帜的,除了日本人,就是杨宇霆。

杨宇霆和其他老军头一样,军阀思想作祟,希望东北能保持北洋时期的状态,割据一方。这样能让他们这群军头利益最大,也方便继续和日本打交道。

在张学良坚持12月易帜后,两人矛盾爆发,杨宇霆拒绝参与易帜的庆祝活动,不合影、不握手、不接委任、不挂满地红旗,摆明不给少帅面子。

同时,根据张学良回忆,杨宇霆开始暗中联络奉系中低层军官,曾跟自己手下的“食客”来往很多。(以下内容,均出自张学良口述历史,是晚年解除监禁后亲口所言)

张学良对手下出手阔绰,这些人听到杨宇霆“少帅被瘾困着,干不长了”之类的话,转头就报告了张学良。

而且在1928年秋天,张大帅死后,杨宇霆在河北两次秘密会见白崇禧,想和桂系南北联合压制老蒋。

按理说,这种“连纵”的大事儿,得一把手答应。人家桂系本来也是坐火车去奉天,但被杨宇霆拦在滦州,张学良居然是事后才知道的。

还有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兵败后,要求出关。

张作霖生前有吩咐,不让张宗昌北上,张学良让杨宇霆给张宗昌军饷,但不许入境。

没想到杨宇霆居然告诉张宗昌:“小六子要杀你,我放了你,你赶紧跑吧。”

随后张宗昌跑到日本人手里,残部被桂系俘虏、改编。

这事儿也是后来才被张学良知道,他气得牙痒痒,跟手下痛斥杨宇霆吃里扒外,是个有反骨的小人。

1929年1月初,杨宇霆父亲杨永昌大寿,在奉天杨家公馆办寿宴。

以前杨老爷子大寿,也会办事儿,但排场有限。

因为大帅还在,杨宇霆不敢太张扬。

现在大帅没了,杨宇霆就在公馆摆了几天大席,宴请整个奉系的将领、官员。东北各地的头面人物纷纷出面,还有日本人来道喜。

张学良也带妻子去祝寿,带着厚礼。

少帅车到,杨家在门口也放了鞭炮,有小孩子作揖,礼数不缺。

但进入宅子里,张学良发现不对味儿——自己坐在那儿,客人们各玩各的,没把他当回事儿。

杨宇霆则在主桌和各路客人聊天打牌,就跟他寒暄几句,毫无礼貌。

离开后,老婆于凤至就告诉张学良,杨宇霆心里没把他当回事儿,寿宴就是给他个下马威。

张学良心情郁闷,想起杨宇霆这半年来的所为,从联络自己的食客,到各种会议上无礼,加上擅自联络桂系,还在张宗昌去留问题上撒谎。

这个杨宇霆,必然要踩在自己的头上。

没过几天,杨宇霆带着亲信,刚上任不久的黑龙江省长常荫槐,来大帅府“逼宫”了。

【四】不杀杨、常,真的能救东北?

杨宇霆拿着任命状,要求少帅任命常荫槐为“东三省铁路督办”,要修建东三省新铁路,并归杨、常管辖。

张少帅对此不满,杨宇霆居然对他拍了桌子,大呼“你不懂”。

双方不欢而散,张学良对杨宇霆起了杀心。

没几天,黑龙江军法处来电询问张学良:常荫槐从海外买了2万支步枪,还有很多弹药,要组建一支兴安岭的护林警卫队。

这些枪足以武装几个师,常荫槐说自己已告诉少帅,可以组建。

军法处不信,来电询问,张学良大惊,自己居然毫不知情。

自古建私军,就是要造反。他因此下定决心,除掉杨宇霆、常荫槐。

1月10日晚上,张学良叫杨、常来开会,两人走入帅府“老虎厅”刚坐下,两个卫兵走出来,一人一枪打死了杨宇霆、常荫槐。

事后少帅公开此事,杨、常罪名是:“阻拦统一,跋扈专权。”

据说当晚下令前,张学良三次丢大洋,三次结果都是“杀”。他晚年回忆:“我不信命,但那次我信了。”

杀杨、常很容易,杀完之后,少帅还给了丧葬费,风光大葬。

但两声枪响,打碎的东西不只是头盖骨,还有奉系的人心。

杨宇霆、常荫槐,是东北的大员,杨宇霆更是奉系的头面人物,要杀他,不抓、不审、不判,很难服众。

所以奉系其他大员,无论是张作霖的老兄弟,还是老资历的军政人员,后来都对少帅是又敬又怕,且怕多于敬。

之后张学良的一些大行动,比如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到1930年的“中原大战”,手下都心怀不满,但不会像以前一样激烈抗议。

所以汤玉麟按兵不动,张作相、张景惠等人都作壁上观,看着少帅怎么搞。

从皇姑屯老帅撒手,到九一八丢了东北,短短3年而已,后世常言少帅能力一般。

笔者则认为,根源上,张学良这种年轻一代,在奉系这种草莽起家、派系混乱、观念陈旧的势力中很难伸展自如。

类似的例子还有郭松龄。

至于说杀杨、常,导致日军铤而走险,发动“九一八”,则是本末倒置。

从1928年炸死张作霖开始,日本关东军的侵华想法就难以压制。

这个想法是来自于日军参谋本部,是“统制派”老大,日军第一大脑永田铁山计划,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一批人推动的。

所以九一八爆发与否,在日本人的决定,绝不是一个杨宇霆的生死能决定的。

还有人认为:杨宇霆不死,九一八的奉系不会败得那么快。(胡适就这么说的)

这一点也有待商榷。

因为奉系的大员,几乎是全中国“地盘思想”最重的一群人,只有张作霖能压得住。

杨宇霆资历老,成绩高,但他威望不够,因为他没有兵。张少帅好歹手下几十万人,才能稳住局面,杨宇霆上来,奉系可能垮得更快。

无论怎么说,张学良在1929年杀杨,是特殊时期,有点无可奈何的举动。他晚年也说,自己当初没办法,只有这个选择。

历史就是历史,必须承认,有些特定的时间,人是渺小的。

参考资料:

1.《奉系智囊杨宇霆》温相

2.《张学良枪毙杨宇霆之真相》顾建平

3.《张学良枪决杨宇霆、常荫槐内幕》王春华

4.《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