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西方环保彻底沦为笑柄!化石燃料狂增120%,十年心血付诸东流?

发布日期:2025-10-09 13:17    点击次数:146

说真的,有时候你回头看,会觉得十年前那个场景,有点像一场梦。

全世界的大人物们,在巴黎,衣冠楚楚,签那个叫《巴黎协定》的东西。那气氛,庄严得不得了,好像人类的未来就在他们笔尖上定格了。许诺,是的,一个特别响亮的诺言,说要把地球这间屋子里的空调温度,死死地控制在只升高1.5摄氏度的范围内。多好听啊。

结果呢?十年。就十年。

大家伙儿又聚到纽约开会,不知道是不是还穿着十年前那么贵的西装,但脸上肯定是挂不住了。一份报告,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封面,就那么冷冰冰地拍在桌上,啪的一声,像一个耳光,清脆,响亮,打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报告里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我们正在努力,但遇到了一些困难”,而是赤裸裸地告诉你:咱们不仅没踩刹车,反而一脚油门踩到底了。全球的化石燃料产量,压根就没减,反倒跟疯了一样,蹭蹭往上涨。

这哪里是在救地球?我看着倒觉得,这更像是一群人围着一口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不是在想办法把里面的人救出来,而是在兴高采烈地比赛谁能往棺材板上多钉几颗钉子。

那个《生产差距报告》,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搞的,里面的数字你看完会半天说不出话。全球那20个最大的化石燃料生产国,就他们,包办了全世界80%的产量。然后你猜怎么着?这20个“大佬”里头,有17个,居然还在计划,说到了2030年,起码还要再多开采一种化石燃料。

这是什么逻辑?这就好比医生跟你说,你再抽烟肺就要完蛋了,必须戒。你点头如捣蒜,说“好的好的,一定戒”,转过身就去批发市场订了一货柜的烟,藏在地下室里,还跟自己说,这是“战略储备”,以防万一哪天想抽了没得抽。

数字这东西最讨厌了,因为它不会给你留面子。报告里明明白白地算了一笔账:照现在这个生产计划搞下去,到2030年,全世界挖出来烧的这些玩意儿,会比实现1.5度温控目标能允许的量,整整多出120%。就算退一万步,说咱们保个2度的目标行不行?对不起,也超了77%。

再往后看,到2050年,那就更没法看了。总产量,会是那个1.5度目标下应该有的产量的,四倍半。这哪是减排,这简直就是一群消防员冲进火场,唯一的任务就是往火里不断扔木头,还比谁扔得又多又准。

报告的协调人,那个叫德里克·布罗克霍夫的,话说得特别直白,他说:“各国政府的嘴,和他们的手,完全是两码事。嘴上说着‘我们要淘汰化石燃料’,手上批的项目,挖出来的东西,比两年前还多。”

而在纽约那个会上,气氛就更微妙了。表面上大家还是你好我好,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实际上呢,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美国那边,特朗普那时候简直就是个熊孩子,不仅把《巴黎协定》给撕了,还在国内跟清洁能源对着干,捂着耳朵满地打滚,嘴里就一句:“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玩火。”

欧洲呢?一直觉得自己是气候行动的“带头大哥”,结果这次,大哥也拉胯了。内部吵来吵去,最后就交上来一个含含糊糊的“意向声明”,啥具体承诺也没有。带头大哥,变成了带头投降的“带投”大哥。搞得联合国那个气候变化秘书长西蒙·斯蒂尔都快气死了,几乎是点着欧洲的鼻子警告,说你们必须拿出最高的减排目标,不然大家一起完蛋。

可欧洲的苦,又岂是几句口号能解决的。他们的绿色能源计划,听起来很美,现实却骨感得吓人。天然气价格,连着涨了14个月,工厂的机器一开就是在烧钱,普通人家里的取暖账单看得人心惊肉跳。

更要命的是,他们寄予厚望的风电、光伏,偏偏就是那么不给力。风不吹,太阳不露脸,发电量就跟闹着玩儿似的,远不如预期。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的焦虑——欧洲自己的化石能源,快挖光了。当年北海油田的发现,让欧洲阔了好一阵子,现在油田见底了,能源转型的压力,像一座大山一样重新压了回来。

德国,这个欧盟的火车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现在还是全世界烧煤最多的大户之一,可为了那个环保的承诺,政府在2019年下了个狠心:2038年之前,把国内84座燃煤电厂全关了。要知道,这之前,2011年福岛核事故一出,他们就决定2022年前把核电站也全关了。现在煤电核电都不要了,就指望着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能撑起全国六七成的电力。

这场绿色的豪赌,代价太大了。新能源成本高,电价直接就上去了,德国的电价翻着倍地涨,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搞得工业界怨声载道。旁边的法国电价也跟着破了纪录。

当然,也有跑得快的,比如英国,说2024年就要把煤电全停了。法国人呢,底气就足一些,毕竟人家有超过70%的电力是靠核能,关几个煤电厂,洒洒水啦。

说到底,这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病根儿其实在2020年。那场疫情,让全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工厂停工,飞机停飞,天然气的需求一下子掉到冰点,价格也跟着一落千丈。谁还去投资开发新的气田啊,不亏本就不错了。

结果呢,疫苗一出来,经济一复苏,需求“Duang”一下就回来了,而且是报复性反弹。可去年的投资不够,今年的产能哪跟得上?一来二去,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在短短一年半里,从最低点涨了整整10倍。

这么大的窟窿怎么补?没办法,只能把那个争议巨大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赶紧往前推。德国顶着天大的政治压力也要干,这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很尴尬的真相:在能源这件事上,欧洲,根本没得选。

什么叫“卡脖子”?这就是。欧洲的能源命脉,早就被别人攥在手里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就一点好消息没有。在一片乌云里,偶尔也透出那么一两丝光。比如那个《公海条约》生效了,总算是在保护海洋这件事上迈出了一大步。这就像是在一场飓风里,听到了一声微弱但真实存在的鸟鸣。

可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靠的不是这些。靠的是真金白银,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发达国家别再画大饼了,先把答应给的钱掏出来。发展中国家也得想办法,加快自己的转型。

十年前,《巴黎协定》像是一艘承载着全人类希望的巨轮。十年后,它越来越像一座理想主义的纪念碑,静静地立在那里,提醒着我们曾经有过多么美好的愿望。

但这不代表就能放弃了。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地方可去。这场拯救行动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现在我们不仅没看到终点,甚至感觉终点线还在不停地往后退。

但那又怎么样呢?总得跑下去。因为只要还在跑,就总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