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莫迪始料未及,自印巴空战失利后,印度竟陷入如此境地

发布日期:2025-08-22 15:35    点击次数:111

在印巴空战之前,印度还挺相信自己能狠狠教训巴基斯坦,结果没想到5.7空战一战竟然惨败收场。几天内,损失惨重的印度被迫退让,停火成为不得已之举。世界对印度的评价有所提高,甚至连印度自己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各国对印度的地位又重新做了评估。可没想到,印度竟然沦为了美国各种羞辱的对象。莫迪那场豪赌碰壁,结果带来了他执政11年来最难熬的时期。

原本,莫迪是把这次印巴空战看作一个向国内外展现印度军事实力的好机会,计划也挺明确——搞一场迅速又精准的空中突袭,打击巴基斯坦的军事基地,树立“绝对制空”的威慑效果。但事实偏偏不如人意,战斗中,印度空军不仅工夫不到制空权,还损失了不少战机,其中一名飞行员还被俘虏的镜头被巴方高调宣布出来,场面挺难堪。

这场战役的败北,不光是在军事上吃了个闷亏,还让外交和舆论受到不少冲击。国内一些反对派趁机质疑莫迪这些年花的大价钱在军备上的投入是不是真的增强了战斗力;国外的伙伴们也纷纷开始打量印度的防务实力到底行不行。原本以为能搞出个“赢面”的故事,最后变成了“战略翻车”,真是出乎意料。

空战的阴影还没散去,美国就甩出第二记重锤——宣布对一些印度出口的商品加征高达50%的关税,还让印度别再买俄罗斯原油。这可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这明显是一种有针对性、带点战略意味的施压手段。

美国最关心的一件事,嘿,就是希望印度把玉米、大豆和乳制品的市场打开。这些行业不仅关系到印度那庞大的农业体系,还涉及到他们宗教上的敏感点——“神牛”这个文化传统,跟美国那套工业养殖方式差了十万八千里。莫迪一时间难做抉择:要是答应了,估计会被国内民族主义的选民骂成“软弱”;要是拒绝,恐怕今后经济上的麻烦会更大。

在压力压得紧,他就动用了自己最拿手的政治武器——民族主义故事。8月8日,BJP发了一张挺有象征意味的照片:莫迪双臂张开,站在一个扛着犁的农民面前,背后插着标有“关税”字样的匕首,还能看到石块和砖头飞来的画面。这一幕说白了就是在传递一种信号——总理用自己的一身血肉,保护农民不让美国经济打击伤到他们。

不过细细一看,这张海报挺聪明地避开了“玉米”“大豆”“乳制品”这些字眼。莫迪呢,显摆是在向国内展示“硬气”,同时也给华盛顿留点面子——我在政治上的表现得坚决些,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不愿意谈谈。

这场“政治秀”不仅是给外面看的,也是为了内部选战打气。比哈尔邦,印度排名第三的人口大省,马上要举行议会选举了。这个地方经济不太发达,失业问题严重,是全国最穷的地区之一,可人口超过1.3亿,影响力在全国选情里头可不小。

在这种情形下,要是BJP在比哈尔邦没能赢下来,那就意味着莫迪基层的支持可能出现了明显的动摇。民族主义这个话题,在莫迪看来,是个很妙的策略——可以转移乡亲们的注意,让他们暂时摆脱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缓慢的烦恼,把目光集中到“抗外压力”的民族荣誉感上,起到团结支持的作用。

关税施压刚开始的第二天,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就直奔莫斯科,跟普京以及俄罗斯安全委员会的秘书绍伊古聊了聊。这会儿,两边都挺high地强调了战略同盟,还讨论了能源和国防方面的合作事宜。虽然印度暂时还没打算马上买俄罗斯的新武器,但那些老装备的维护和修理刚好短期内没法用其他替代,导致俄印关系依然挺铁的。

其实,这次访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传递个信号:印度在受到美方压力的时候,可不光只有一条路。通过加强跟俄罗斯的合作,印度还能多点谈判的底牌,灵活应对局势。

跟俄罗斯靠得更近,算是一种摆出姿态的外交手段,而停止向美国购买军火,才是真正的硬核反击。原本准备让国防部长辛格去美国签的那多项军购协议,比如“斯特瑞克”战车、“标枪”导弹,连那6架每架价值6亿美元的P-8I反潜机,都暂时搁置了。

印度显露出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那就是经济和安全合作是绑在一起的。要是美国在贸易上表现得“不太友善”,印度也会在安全方面重新考量合作的深度。这一态度一出来,不光冲击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利益,也让华盛顿意识到,逼迫印度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压力也是有代价的。

莫迪接下来的国际操作,准备用出席天津举办的上合峰会来体现。与中俄领导人面对面交流,正好成了展示印度“多极外交”水平的好机会。对国内来说,他可以借此证明:即使与美国关系不太顺,印度依旧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活跃;对外呢,这也是对美国的一种间接施压,说明印度具备在不同阵营间拿捏平衡的能力。

莫迪现在的窘境,既受外部环境影响,也和他长期的执政风格脱不开关系。他当了不少年,总喜欢用民族主义的情绪来撑腰政策,把外交首秀和国内的政治气氛紧紧绑在一起。一旦在军事或外交上遇到点麻烦,反弹的力量就会立刻扩散到整个领导核心那儿。印巴空战,就是个典型例子——事前大肆宣传,结果战后败北,负面影响一下子被放大了不少。

在短时间里,民族主义确实能让人觉得振奋人心,特别是在选举期间或者遇到外交危机的时刻。不过,它毕竟无法真正解决哪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啥的。印度人口年轻,若经济停滞不前,就业岗位少得可怜,再热烈的民族情绪也挡不住现实的冲击。一旦老百姓开始怀疑民族主义到底能给他们带来啥实际好处,政治上的支持就会快速减弱,影响力也会逐渐消退。

莫迪在中美俄之间的摇摆,可真算得上一门高明又赌命的策略。美国盼望印度在地缘上的站队,拉拢自己,而中国和印度之间又老是鸡犬不宁,边境摩擦不断。俄罗斯则跟美国走得很不简单,关系也是极端对立。这就像站在悬崖上走钢丝,一点点偏差都可能被旁边的人说成是在变心。短时间内,这样的平衡还能争取到一些战略上的主动,可要说长远,想始终稳住这台天平,恐怕越发困难了。

眼下,印度碰到的麻烦还不少,特别是民粹情绪高涨,加上反对派的声音不断响起,莫迪得想方设法来证明自己。怎么才能让大家觉得他还行?答案就是在美国抡起关税大棒时,露出个硬气的姿态,不能像样子一样示弱。可事儿是,印度手里也没啥多大的牌,能选的路子也少得可怜。压力一大,想撑住阵脚也真得费点脑子。

要是真能硬刚,把美国逼得让步,那么整个世界可能会再次对印度刮目相看,但要是印度扛不住,最后还得低头妥协,那可就得让印度的地位再次往下调了。对于莫迪来说,这个坎儿真是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