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楼市不吭声,暗地却在变天,造房子结束,拼城市更新才刚开始

发布日期:2025-08-08 19:37    点击次数:187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个月,房市的声音几乎变得安静得出奇?没有大规模的调控公告,也没有房地产行业的喧嚣,仿佛整个市场都在屏住呼吸。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背后,暗涌的变化难免让人心生疑问。难道我们真的已经走到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新路,或者,只是暂时被表面的平静埋藏着隐藏的风暴?

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心里总打鼓。去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歌猛进让人记忆犹新。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率曾高达5.8%,不过伴随的也有诸如烂尾楼积压、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的不断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其实很早就被行业内人盯着,只是不知道何时会酝酿出爆发的火药味。去年,国家还频繁出台调控政策,遏制泡沫。

但令人奇怪的是,近期各大级别的会议上,房地产似乎被刻意降温,没有了那种高调的喊话,也没有“稳增长”的大旗。住建部在7月底明确强调“建筑业仍是促投资、稳增长支柱”,但同时也强调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追求高质量发展。政治局会议也提到,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不是盯着数据上目标。这种“沉默”,让人觉得似乎行业的未来已经摆在了桌面上,但又没有明确的走向。

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这一场从“造房子”的高速扩张到“城市更新”的静悄悄变革,是中国城镇化进入“存量时代”的自然结果。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老旧街区、工业厂房迎来了改造高潮。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达到了3500亿元,创造了超过150万个就业岗位。变化不大,但它每一步都暗示着行业话语的焦点从“建新房”向“旧城改造”转型。

我问自己: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的房地产,会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城市服务业?过去那种靠“土拍+建楼”的粗放模式早就走不通了。土地资源浪费、城市结构不合理、开发商盯着一块块利润高的地段拼杀,现在都变成了行业的痛点。很多地产巨头都开始把重心放在“城市更新”上,有的提前布局拆迁,有的在收购旧厂区,还专门培养爆破专业队伍。毕竟,行业已经清楚:没有土地的“造房子”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还在琢磨,为什么政策看似风平浪静,却在背后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资料显示,去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最高时曾达到7.2%。今年,已明显下降到6.4%左右。有人说,政策的微调,是在为行业洗牌。“房住不炒”的口号落地,意味着商业地产、投资性购房都不在优先考虑。把焦点放在“城市惟一的未来能源”——城市的“新活力”上。再看官方的发言,提的最多的词是“高质量发展”和“系统性改造”。

我相信这背后,是对未来城市的全局规划。中国的城市化不再是简单的“点缀”式发展,而转向深度的“系统整改”。过去只盯着居民住房的空置率、房价涨幅,从来不给城市的“肌肉”动刀子。政策更像是一个“城市体检”报告,强调基础设施更新、公共空间优化、历史文化保护。这一切其实都预示着,房地产行业的戏码将变得更复杂,也更加依赖专业的城市运营能力。

但我也注意到,行业内声音渐多。

- 一些房地产公司提前布局旧改,培训爆破、拆迁、安置的专业队伍。

- 多少房企在转型,试图借助城市更新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 也有人坦言,这次转型期会非常难熬。市场空间在压缩,规模的扩张已难以为继。

有人会觉得,这是行业的困境,是“被迫”转型。

但细想,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新常态”。在我看来,房地产业的其实早在去年就开始在悄悄地孕育。一方面,房地产公司都在提前准备旧改市场,要抢先布局。去年仅北京一家企业,就收购了超过十个旧改项目,总额达百亿人民币。

另一方面,也逐渐把公共基础设施、绿色建筑、历史保护作为了工作的重点。数据显示,2022年的城市更新投入比上一年增长了大约12%,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涨。在局部的变革中,行业的“硬骨头”逐渐被啃掉。

我想,也难怪有人在质疑:我们真的还能依靠「一房一地」的传统生存多久?城市的空间已被挤得满满当当,新地块越来越少,土地价格也水涨船高。房地产再也不是一块简单的蛋糕,而变白了。

这些天,看着一些建筑公司提前在谋划爆破培训,心里冷笑:不出几天,所谓“造房子”的玩法,恐怕真的要迎来大洗牌。

也有人讥笑说:你随便哪家企业不也在折腾旧改?还不是在“等等看”。但我纳闷的,是这背后的逻辑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地改变:不是简单的换个玩法,而是整个行业都在换“游戏规则”。

至于我自己,觉得行业的未来不会轻松。

不管新政策怎么说,土地紧缺、利润压缩、转型阵痛,都在逼迫我们“重新思考城市”这件事。

是不是所有的房企,都能调整得过来?有谁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我不知道。

只知道,用“静悄悄”形容眼前的房市,一点都不夸张。

而这场没有爆炸声的“变天”,才真正让人心里发毛。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