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艘朝鲜版055开建,俄罗斯别说和我们比,感觉连朝鲜都赶不上
发布日期:2025-08-04 10:52 点击次数:119
2025年7月,朝鲜宣布第三艘5000吨级“崔贤”级驱逐舰正式开工,计划2026年10月前下水。 从首舰2025年4月下水到三号舰开建,朝鲜仅用3个月完成两艘驱逐舰建造,平均每艘工期压缩至14个月。
同一时期,俄罗斯海军主力护卫舰22350型首舰耗时12年才服役,2024年全俄新舰交付量仅中国1/12。
俄罗斯北方造船厂造一艘护卫舰的周期,朝鲜南浦造船厂能造三艘驱逐舰。 这场“龟兔赛跑”背后,藏着中俄朝三国造船业的真实差距。
1. 朝鲜的“闪电造舰”
朝鲜第三艘“崔贤”级驱逐舰开工仪式上,南浦造船厂直接放出狠话:2026年10月必须下水。 这意味着从开建到下水仅14个月,比国际通用的24个月标准快了一倍。
前两艘驱逐舰,首舰2025年4月下水,二号舰同年6月开工,间隔仅两个月。
这型驱逐舰的配置堪称“暴力美学”:5000吨级平台塞进74个垂发单元,包括32枚防空导弹、32枚反舰导弹和10枚弹道导弹。 舰桥内倾、飞剪艏设计,雷达罩与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高度相似。 尽管二号舰曾因技术问题侧翻,朝鲜仅用21天完成修复并重新下水,效率让西方咋舌。
2. 俄罗斯的“造舰噩梦”
反观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首舰“戈尔什科夫”号2006年开工,2018年服役;二号舰2009年开工,2020年服役。 本该成为主力舰的5000吨级护卫舰,建造周期却比中国052D(18个月)多出两倍。
三号舰“戈洛夫科海军上将”号2012年开工,至今未完工,核心问题出在国产燃气轮机:乌克兰断供M90FP发动机后,俄罗斯自研版本故障频发,导致海试拖了三年。
俄海军整体数据很难看:2024年新舰交付量仅12艘,不足中国同期订单的1/5。 北方造船厂现在主要靠核潜艇订单续命,“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造价88亿美元一艘,占用了海军80%的预算,水面舰艇彻底沦为“备胎”。
3. 中国的“下饺子”模式
中国造船业2024年三大指标(完工量/新订单/手持订单)占全球55.7%/74.1%/63.1%,相当于全球每交付两艘船,就有一艘贴着“中国制造”。
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平均5天交付一艘新船,2024年下水的69艘船中,98%是高附加值船型:全球首艘230万桶浮式储油船、170条欧洲集装箱船订单排到2029年,甚至帮沙特造85000吨散货船。
技术突破惊人:第三代LNG船液货舱100%国产化,打破韩国垄断;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船批量服役,载货量顶3艘辽宁舰。
军用领域055型驱逐舰单艘造价超10亿美元,综合战力碾压052D,成为航母编队“带刀护卫”。
4. 三国对比
朝鲜造船看似“逆袭”,实则暗藏危机:5000吨级驱逐舰用俄制燃气轮机,雷达抄自22350型,74个垂发单元挤占舰体空间,续航仅3000海里。 这种“拼凑式发展”注定难成体系,但至少能靠集中资源快速形成战斗力。
俄罗斯的困境则是工业链崩塌的缩影: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关闭,北方造船厂只剩拆船业务;本该配套的电子系统依赖中国进口,自己却连船用芯片都造不出来。
普京砸8.4万亿卢布(约1000亿美元)振兴造船业,但钱都砸在核潜艇上,水面舰艇依旧“吃老本”。
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则碾压全场:从鞍钢造船板、沪东中华焊巨轮到江南重工装动力,95%配套国产化。
2024年下水的170条欧洲订单中,70%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导航系统,摆脱“卡脖子”。
5. 地缘冲击
朝鲜4艘“崔贤”级驱逐舰一旦全部服役,将覆盖日本海和黄海关键航道。 74个垂发单元可同时打击200个目标,配合“火星-17”高超音速导弹,足以威胁驻日美军基地。
美日韩紧急调整部署:日本计划增购F-35B中队,韩国加速建造“大邱”级护卫舰。
俄罗斯的窘境则让北约松了口气: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沉没后,俄海军彻底丧失远洋能力。 波罗的海舰队现在主要靠11356型护卫舰撑场面,该型舰反舰导弹射程仅300公里,碰上055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毫无胜算。
中国则用订单改写规则: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用中国二手船坞改造,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由中国运营,全球83个港口的龙门吊印着“上海振华”标志。
这种“经济+军事”双轨扩张,让中俄朝的差距从“代差”变成“维度差”。